一、概要
各族陀螺多用作孩童或男性的玩具。部分族群的陀螺具有娛樂以外的功能,例如布農族的陀螺也用於祈福儀式,祈求農作豐收、身體健康、驅除厄運;鄒族則用於播粟祭占卜及比賽。
陀螺多以木頭製作,也有以竹管製作者,如阿美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泰雅族則有以木軸穿入石櫟果實而製成的陀螺。
二、16族各族的陀螺文化
阿美族
1陀螺有木製和竹製兩種,木製陀螺稱’acocol,竹製則稱kapong(A81、B61)。
2竹製陀螺是使用直徑約6公分的竹管,取約9公分長度,上下以木頭塞住,並在側寬約0.6-0.9公分、長約6公分處鑽孔,再以細竹棒貫穿作為中心軸(B61)。
3為男性、孩童之間的遊戲之一(A81、B61),玩法與日本相同。(A204)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査報吿書 第一冊 阿美族》頁81、204。
B《蕃族調査報吿書 第二冊 阿美族》頁61。
泰雅族
1本族稱陀螺為ppcira(A125)。
2陀螺的製作,主要是將木頭削成圓形且末端如錐一樣尖,或用細木或竹軸穿過石櫟果實而成(A125)。
3主要是6-15歲的男孩所玩的遊戲(A125)。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 泰雅族》頁125。
排灣族
1本族稱陀螺為vangulj,是兒童的玩具(A344)。
2陀螺依形狀和材質可分為3種,分別是vangulj ?a kasiu、ljasaljas、kakulkulan(A344)。
3 Vangulj ?a kasiu是木製,形狀為圓壔形、圓錐形或紡綞形,亦有於末端打釘者。滾轉時須使用木棒或竹棒,長2尺許,附有1尺長的細繩。玩法是將細繩繞捲於陀螺末端後,投地急拉,使陀螺在地上旋轉。(A344)
4 ljasaljas是以野生茄子的果實為材料,以竹軸貫穿一文錢或小圓板的中央,再以手指捻轉(A344)。
5 kakulkulan則是手持軸的兩端,將1尺許的絲線繞捲管上,再拉線使陀螺旋轉。陀螺比賽的勝敗,取決於滾動時間的長短而定(A344)。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第三冊 排灣族》頁344。
布農族
1本族的陀螺是以木頭製作(A33-A34)。
2本族視陀螺為遊戲(A33-A34、A42、A49、A55),也會作為一種祈福儀式,祈求農作物豐收(A33-A34、A49、A51、A55),或是祈求身體健康或驅除厄運(A51-A52)。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六冊 布農族 前篇》頁33-34、42、49、51-52、55。
卑南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魯凱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鄒族
1本族稱陀螺為’isuuhlu,是孩童的玩具之一,也用於miapo播粟祭占卜與比賽之中(A101、B84、B153)。
2通常以硬木製作,兩端尖而中間稍凹,高約12公分、直徑約3-6公分,使用長約210-240公分的麻繩捲住陀螺後再旋轉(B84)。
3割粟祭結束後,派一人先返家轉陀螺,當陀螺停止旋轉倒下時,其軸心所指方向便為大吉,若前往出草必有斬獲。軸心若向西,表示當年必有豪雨;若指向家中某位訪客,可知此人昨夜曾有房事。陀螺占卜到第五次即結束,接著是孩童玩陀螺遊戲的時間(B15-B16)。
4比賽時,選手距離圓籩約4-6公尺遠,將陀螺投進圓籩中旋轉,傾倒者則輸(B84)。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四卷 鄒族》頁101。
B《蕃族調査報吿書 第三冊 鄒族》頁15-16、84、153。
賽夏族
1本族稱陀螺為kamrok,為漢人所稱kan-lo̍k的轉音,為本族男孩的玩具之一(A68)。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三卷 賽夏族》頁68。
雅美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邵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噶瑪蘭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太魯閣族
1本族稱陀螺為triya(B85-86)。
2陀螺可分兩種,一是將圓木的一端削尖製成;另一種是取長約9公分的竹管,兩端塞入木片,再以竹棒貫穿木片中心,竹管即開一道寬約6公分、長約30公分的細長孔洞(B85-B86)。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 後篇》頁85-86。
撒奇萊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賽德克族
1本族稱陀螺為tgyaun(A91-A92)或triya(B85-B86)。
2陀螺可分兩種,一是將圓木的一端削尖製成;另一種是取長約9公分的竹管,兩端塞入木片,再以竹棒貫穿木片中心,竹管即開一道寬約6公分、長約30公分的細長孔洞(B85-B86)。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賽德克族 前篇》頁91-92。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 後篇》頁85-86。
拉阿魯哇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卡那卡那富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