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典特色
(一)本事典動員各領域專家學者編纂而成,用以反映21世紀第一季(2001-2025)台灣原住民族研究界的研究水準。
(二)為求周延,並便利爾後修訂、增刪工作之持續推動,因而先完成網路版之編輯建置。
(三)詞條之收錄,以16個原住民族,與「平埔族」、「泛族群」、「他族」,共19個「族別」,以及16項「分類」作為採錄的標準,盡可能力求其分布上之均衡。部分詞條因內容涵蓋較廣,可能同步分屬於一個以上的類別。
(四)為便於彙整、比較各族間的資訊,部分類別之詞條將16族之資訊合併為一條詞條,以「泛族群」形式呈現。如民族動植物類、神話傳說類、生活禮俗類(部分)、物質文化類(部分)等。
(五)詞條名稱之確定,原則上以做到6語對照。各詞條以所屬之21個原住民語種翻譯原住民族語;若詞條屬於平埔族群,以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拼寫;若為泛族群、他族之詞條,則以阿美語翻譯。
(六)依照學術標準,擬定撰寫字數、格式以及段落等書寫規範。並規劃有各類別之參考詞條形式,盡可能使不同作者撰寫之詞條內容維持大致一致。
(七)族語之拼寫,遵照教育部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公布之「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進行,唯尊重撰述者個別方言之使用。
(八)平台設置詞條檢索、民族檢索、分類檢索等三種檢索界面。
(九)本事典平台為充分運用網路事典不同於紙本事典之特性,於計畫執行期間將隨時進行詞條更新。
(十)以華語以外之語言撰寫之詞條,經編輯部安排翻譯並與原作者確認譯稿後刊登。
(十一)為建立詞條的可信度,本事典建立完善的授權制度及審查制度,平台所呈現的文字及圖片皆經過審查、授權。
二、編撰方向
詞條建置,由編輯部根據重要文獻資料、大辭典、研究計畫等資料,並徵詢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之意見後擬定,並委由專家學者撰稿、審查。
重要文獻類之日本文獻詞條,委託日本順益臺灣原住民研究會清水純、野林厚志、宮岡真央子、松岡格等老師擔任特約主編,以《台灣原住民研究概覽》(2002)為基礎,補充近年的研究資訊與新書,彙整詞條列表,並向日本研究者邀稿、協助審查工作。
藝術文化類之音樂舞蹈詞條,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呂鈺秀擔任主編,以其長年研究原住民音樂之專長,協助規劃音樂類詞條項目、作者,並完成詞條審查。
另有部分類別因詞條性質不同,致使處理方式略有不同。
機構社團類之學校、教會詞條,有鑑於各校、各教會官方資訊多寡不一,遂由編輯部以文獻資料、研究報告、教會史書等來源,彙整重要詞條列表,委由專家學者擔任作者、審查人。重點學校、長老教會之介紹,為獲得第一手資訊與舊照片,又能兼顧內容的中立與流暢,遂規劃由編輯部彙整日本時代、戰後初年之文獻,並參考縣市志、鄉鎮志編寫沿革,再交由各學校校長或教師、教會牧者或職員、研究者等人審查與補充,由此完成目前可搜尋之參考資料中,資訊較為完整的介紹詞條。
考古遺址類相關之詞條數量眾多,較難由單一作者完成所有詞條之資料蒐集與編寫。遂由編輯部以內政部「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報告」第一至七期(1992-2004)為基礎,補充近年之研究成果、中研院史語所台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文化部文化資產相關公告等等資訊,彙整成詞條列表與內容。本類詞條經專業審查人審查,刪除部分推估與台灣原住民較為關聯之詞條。詞條內容包含遺址位置、年代、評鑑等級、出土遺物、相關調查計畫等。
民族動植物類詞條規劃以「泛族群」方式呈現,即每一詞條中皆包含16族關於該植物或動物之族語、文化使用等資訊。為盡可能全面而完善地整理相關詞條,由編輯部彙整原住民植物專書、計畫成果報告、論文等來源超過30本,及原住民動物專書、計畫成果報告、論文等來源超過10本,彙整為常見動植物詞條。內容包含科名、學名、別名、形態特徵、分布、性質特性/生態習性、原住民族語名、原住民各族使用、照片等。植物詞條之編寫與完成,有賴長期投入植物分類、小米保存與復育工作的林志忠老師,協助校正文獻中長期存在之錯誤內容、未更新之植物分類、錯誤的族語和族群使用敘述,同時為植物詞條提供特徵明顯之照片作為輔助。動物詞條則領受審查人詳盡的補充與校正。又因動植物詞條中包含文獻中、不同年代之各族族語調查記錄,為修訂錯誤、補充錯誤,並調整為現行族語拼寫規則,編輯部委由各族族語老師協助校正。耗費眾多人力,使能完成民族動植物詞條。
神話傳說類詞條規劃以「泛族群」方式呈現。由編輯部彙整重要之神話母題,並藉日本時代、戰後初年、近年耆老口述之文獻調查資料編寫而成。詞條彙整、分析各神話故事之情節元素,並標註每一筆資料之來源,以利讀者參照。生活禮俗類、物質文化類部分詞條,也經編輯部依相似之執行方式編寫。
三、編輯凡例
(一)事典詞條以現有之研究成果為敘述基礎,避免推測、主觀判斷性用詞。
(二)為便於詞條之間彼此參照、補述參考資料,文中以「參見條」標示。
(三)詞條名稱若屬原住民族專有詞彙,則以先族語後華語呈現,如「paSta'ay矮靈祭」。
(四)內文統一使用「台」字,專有名詞(如機關、單位、書籍等)則依照原名。
(五)詞條全文皆採用全形標點符號。年代、月、日、數量名詞以阿拉伯數字表示。
(六)日期以西元紀年為主,台灣當時之年號年份為輔。
(七)詞條中若同時出現多種語言,以[ ]標示語言別、族別、語群別。
(八)外語之專有名詞、書名、地名等保留原稱,並以()標記譯文。若日本語篇名、書名、專有名詞若寫法與華語相同或相近,則不加翻譯。
(九)部分詞條中使用照片、圖片作為輔助,附圖說以標示圖片內容、出處、版權規範。部分參考圖片因版權限制、無法直接引用於詞條中,則以(參見條)並附連結之形式補充。
(十)參考文獻以專書、文章、網路資源依序排列,以年代最早出本者為先。凡有再版、復刻版、翻譯版書籍,與原書之出版資訊並列呈現。
四、檢索方式
(一)事典平台設置「詞條檢索」、「民族檢索」、「分類檢索」等三種檢索介面。
(二)「詞條檢索」可以華語、原住民族語、臺灣客語、臺灣台語、日本語、英語進行6語檢索,另可以關鍵字進行全文檢索、作者檢索。
(三)「民族檢索」可搜索19個「族別」,包含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與「平埔族群」、「泛族群」、「他族」。
(四)「分類檢索」可檢索18個「類別」,包含Q語言文字、L生活禮俗、R信仰祭儀、H歷史事件、S社會組織、P法政經濟、Y神話傳說、K生活空間、M物質文化、A藝術文化、E族群類屬、D重要文獻、F重要人物、T考古遺址、G機構社團、B民族動植物、Ed教育、Lt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