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編撰緣起
教育部國語會為推展台灣本土語言,多年來陸續推出國語(重編1994、簡編2000)、臺灣台語(2008)、臺灣客語(2008)等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語詞辭典工具書。原住民族則因各族語言不同,有其複雜性,不易以單種語言呈現,故改以事典呈現。
2003年(民國92年)起推出「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以下簡稱「大辭典」),歷經六年問世,是當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網站。然而該辭典以非語詞辭典而屢遭誤解,本計畫援用新名稱「臺灣原住民族事典」,企望透過本事典的編撰與出版,補齊四個民族群體的工具書。雖然如此,本事典對於各詞條在相關語言的標示相當重視,發展出六種語言(華、原、客、台、日、英)的對照。
二、事典內容
本事典於2017年(民國106年)7月,由教育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承辦。計畫主持人為林修澈名譽教授,共同主持人為原民中心黃季平主任。2018年(民國107年)底建置本事典平台。
事典包括原住民族16族(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以及平埔族等各族之詞條。同時,為處理跨族群之詞條,另立「泛族群」之族別;至於和原住民關係密切的外籍人士,則以「他族」稱之。
本事典沿用大辭典之16項分類:(1)語言文字、(2)生活禮俗、(3)信仰祭儀、(4)歷史事件、(5)社會組織、(6)法政經濟、(7)神話傳說、(8)生活空間、(9)物質文化、(10)藝術文化、(11)族群類屬、(12)重要文獻、(13)重要人物、(14)考古遺址、(15)機構社團、(16)民族動植物,另立(17)教育、(18)文學。本事典原則上力求各族別、18個主題範疇之平均分布。
原住民族文化與知識多有跨族跨類,而分類方式百家爭鳴,尚未有一固定且受眾人信服之分類方式。參考國內外百科、事典、辭典的編排,多以詞條字母、筆劃排序,或可解決分類分歧的問題。然考量網路平台搜尋的便利性,事典沿用大辭典的分類並稍作改良,以利讀者查找資訊。
本事典內容結合歷史文獻、文化工作者之田野採集,以及各領域學者專家編撰而成,針對台灣原住民族相關詞條,進行規範性的定義工作,提供一般社會大眾及研究者參考。本事典所有內容皆經過審查與授權,以建立詞條的權威性。
「臺灣原住民族事典」網路平台於2020年5月對外公開試用,各類別詞條將陸續上線,供使用者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