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要
根據目前蒐集到的資料,除卑南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拉阿魯哇族沒有人頭架的紀錄之外,其他9族皆有人頭架或敵首籠。
部分族群設有人頭架,多以石板、木材或竹子搭建,形式多為棚架或架台,設置於社內固定場所、頭目家前、會所附近或屋內牆壁上。人頭多會按照新舊順序排列於架上,有的則會用籐條或網袋懸掛,部分族群會在頭顱上方吊掛以蓪草製作的裝飾物,藉以招魂;亦有族群在敵首籠內放入木槲蘭莖,與頭骨共存。
有些族群不設人頭架,首級通常曝曬後藏匿於住家附近,或帶至公廨祭祀,祭畢便棄置於固定地點。部分族群則會將斬獲的首級穿刺於矛尖端,插立於門口或吊掛於穀倉周圍,用以示威。
人頭在擺置之前,多會取出腦漿、剝除肉塊等,並搭配祭祀儀式,祭品通常包含豬肉、酒。相關祭儀多與出草歸來、人頭祭、歲時祭儀連結,部分族群會舉行舞蹈、呼喊或唱歌等慶祝活動。
祭祀人頭的頻率不一,有的族群會在每年特定祭儀時舉行人頭祭並清理人頭架,有的則僅在取得新首級時才祭祀。某些族群對於人頭架有嚴格禁忌,禁止擅自觸摸人頭架以免帶來不祥。
二、16族各族的人頭架敘述
阿美族
1本族稱人頭架為tatafadan,通常設置在長老家前,高約1.2公尺、寬2公尺、深90公分的小屋。人頭骨由上往下吊,其下設有棚架(B129、C339)。
2與人頭架相關的習俗包含:人頭祭Malataw(A34)、出草或戰鬥(B29-30、B127、B169)與歲時祭儀ilisin(B115、B117、B120、B159),其中又以pakomod儀式(B118-119)、miteris paysin儀式(B122)較為特殊。
3豎立人頭架的地方稱為fawol。族人在人頭祭隔天把竹子劈成三叉狀,製成人頭架(此時稱為patotoan),用以放置人頭。為了取悅人頭,另用coso的芯做成takak,插在人頭旁邊。待人頭肉腐爛脫落時,於下次milisin將頭骨取下埋入地裡,不再另設人頭架放置骷髏頭(A34)。
4部落戰鬥歸來後舉辦祭儀的第三天,頭目先剝除人頭上的皮,接著於頭蓋骨後方挖一小洞穴取出腦漿,將腦漿埋入人頭架之下(B169)。又有一說,出草歸來儀式的第5-6天,將人頭放置頭骨架上,上架前須先取出腦漿、去除頭骨上的肉(B29-30、B127)。
5歲時祭儀的尾聲通常會舉行與人頭架相關的祭祀,一般以豬肉、豬腸、豬膽作為祭品,再進行舞蹈或分食等儀式(B115、B117、B120、B159)。
6 pakomod儀式的參與者主要為獵人頭者,儀式中需要將新人頭收納到人頭架,一邊唸咒語、一邊拔起之前豎立在人頭架前穿刺人頭的竹竿,同時將人頭擺放在人頭架上,再取五節芒豎立在人頭架前。然後殺豬取膽,盛放在每人面前的芭蕉葉和檳榔葉上。接著對著人頭架呼喊與歌唱,乞求未來豐收。最後朝人頭架前的石頭扔擲自養的豬,取豬膽、豬肉祭祀人頭(B118-119)。
7 miteris paysin儀式是在農作物歉收時舉行,於祭儀舞蹈結束後前往人頭架處,祭祀步驟大多與和正月祭相同(B122)。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査報吿書 第一冊 阿美族》頁34。
B《蕃族調査報吿書 第二冊 阿美族》頁29-30、115、117-120、122、127、129、159、169。
C《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一卷》頁339。
泰雅族
1本族稱人頭架為sakao(A75)。
2人頭架設在社內固定的場所(A75),也有架設在頭目家的下方(B72),也有架設在祭團團長家屋前(B55、C338)。
3外形是豎立4根木柱(A75),也有以竹為柱(B72、B62),在離地約5-6尺高(A75)或4尺高處(B72)搭架2根橫木,以籐條捆綁。橫木上排列木材或竹子,做成寬2尺、長2-3間的架面,最橫鋪蓋茅草(A75、B56、B62、B72)。
4頭顱的排放方式,是將新的頭顱放在中央,舊的放在右方,向左方排列,以此類推。如若安置更新的頭顱,就會將年代較久的頭顱放入網袋或藤籃裡,吊在倉庫或住屋簷下(A75、B56、B60、B62、B72)。也有為新的頭顱架設新的人頭架,不與舊的頭顱排列(B62)。
5將頭顱放置在人頭架時,會在頭顱上方吊掛一種稱為tkanan或obeja之物,作為招靈tmapeh utux。該物是以蓪草編成瓔珞,插在大根竹子的一端並豎立在頭顱架上方,隨風搖動,成為人頭架的一種裝飾(A75、B55)。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 泰雅族》頁75。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七冊 泰雅族 後篇》頁55-56、60、62、72。
C《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一卷》頁338。
排灣族
1本族存放頭顱有3種方式:設置個人人頭架、共同人頭架、埋於地中或放置在野外的石上(A255)。
2個人人頭架是在住屋的石壁設一盒狀的龕,稱ljadjekan(A255、B133)。
3共同人頭架則有石牆式、簷棚式、石鑿式(A255、A259)。
4石牆式共同人頭架的構造為積石架,以石板築成方形或長方形的石牆,於豎立面上分數層,構成眾多盒狀龕,而這些放置首級的場所稱為cakar或paquluan(A255、B133)。
5簷棚式共同人頭架,是豎立1-2支石柱,高約3尺,架以石簷,其上再放石塊,中間置首級,再於其上架石板,以防首級顛落(A255、A259)。
6石鑿式共同人頭架,是長、寬各1-1.5尺的石板,四面圍起成盒形,其中置首級,再蓋石板,稱為taruruvan。目前只有vuculj番valjelu社之郊外ljisuljisuan小林地可見此類設置(A259)。
7本族vuculj番valjelu社有石牆式和石鑿式的共同人頭架,前者放置與社民毫無親族關係者的首級,後者擺放有親族關係者的首級。這是為了未來與外社建立和平關係後,避免其親族來訪而引起不快(A259)。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三冊》頁255、259。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 賽夏族》頁133。
布農族
1本族的人頭架是在一般住屋內的裡側牆壁插上數支木棍,再橫放一面削平的圓木,即成棚架,用來放置首級(A91、B339)。
2或是在同姓宗族的房屋外後牆設置棚架,或另外建造小屋,在其中架設棚架。也有在首領或族長的房屋旁設置人頭架,高150-180公分,寬約4公尺,為方形平台,並無屋頂(B339)。
3本族大社的人頭架,不只小屋裡側的牆壁,連左右兩側的牆壁亦架設5-6層的棚架(A91、B339)。
4本族不允許擅自修理人頭架,族人相信人頭的靈魂會作祟(A78)。
5本族在獲得首級後,會將首級擺放人頭架上祭祀。有時會在3-5年後將首級挪至屋內,吊在穀物存放場的後牆上;或待肉自然脫落後,於尚武祭時取下,吊在屋檐下,或於穀物存放場的後牆上架設棚來安置(B340-B341)。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六冊 布農族 前篇》頁78、91。
B《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一卷》頁339-341。
卑南族
1本族沒有人頭架,亦從未有收藏頭顱的習俗(A341)。
2本族會將首級帶到公廨舉行祭祀,祭祀結束後,會直接丟棄在固定的首級棄置場(A341)。
參考資料:
A《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一卷》頁341。
魯凱族
1本族的dadir社有設置共同人頭架的習俗,人頭架為簷棚式,構造是豎立1-2支石柱,架以石簷,其上再放石塊,中間置頭顱,再於其上架石板,以防頭顱顛落(A255、A259)。
2另有一說,於族長家的前庭疊放石板,形成一石臺,通常稱為司令臺。根據番社的規定,獲得的頭顱會在此司令臺的石牆中排列擺放;有時也會在族長家的庭院、牆邊或番社的入口處,以石板疊砌成入口門牆,再於石板間隙中放置頭顱(B339-B340)。
參考資料: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 第三冊》頁255、259。
B《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一卷》頁339-340。
鄒族
1本族稱敵首籠為skayu。skayu有兩種,一是籐製船型容器,內裝敵首;另一為籐製籃子,擺放裝著popsusa燧火器的袋子。popsusa不可重複使用,屬於神聖之物,忌諱他人觸碰(A43)。
2鎮守集會所敵首籠的神,稱為Po’songfihi(A33)。
3 skayu設置於集會所前(A41、A31),相關祭儀有出草歸來後的人頭祭(A25、A31、A41-A45)。
4古時凡出草歸來,先將頭顱掛在赤榕樹上以祭軍神或舉行儀式(A20、A41-A44);或有一說,先到集會所陳列頭顱,排列在以2塊木板併攏,長約90公分、寬約24公分的木板上,陳列時將頭顱面部朝外。(A45)待儀式結束或待明年人頭祭時再收進skayu中(A25、A45)。
5將頭顱收納進skayu時,不去除臉部的肉,最後將木槲蘭的莖一同放入(A25-A27),祭品大多使用豬肉、ngiuso、粟酒(A25-A27、A31)。
6本族廢除出草習俗後,便沒有任何人頭架;即使有也不特別設置陳列處,只懸掛在屋前適當的地點(A131)。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査報吿書 第三冊 鄒族》頁20、25-27、31、33、41-45、131。
賽夏族
1本族從未設置過人頭架(A340)。
2在祭祀結束後,由割首者自行攜帶首級到山中藏匿,經曝曬後再收回,隱藏在其住屋附近(A340)。
參考資料:
A《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一卷》頁340。
雅美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邵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噶瑪蘭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太魯閣族
1本族的人頭架,通常於砍首者的住家前面架設一座棚架sinbarung(A39),另有公共人頭架(A40)。
2人頭架的構造,是豎立4根高約153-180公分的柱子,於高約130-135公分處橫放檜木板。另外以蓪草製成2款brqiya,吊掛在樹枝上,其中一種只吊1個,另一種按照人頭數量製作,吊掛在不同的樹下作為招魂標誌。公共人頭架為檜木製,社內僅有1-2座(A36、A40)。
3除非人頭架的4根柱子腐朽須整修,平日禁止碰觸。族人深信觸摸者必會死亡(A40)。
4人頭架的相關祭儀包含:一年一次的人頭祭mimah adun(A22),或出草歸來後(A35-A41)。
5人頭祭mimah adun這天宰豬,觀察豬隻流血量的多寡,以占卜今年豐收與否。也有斬雞頭觀察其流血情況。舉行祭儀時,頭目站在人頭架前禱唸。祭畢,燒烤豬、雞與眾人一同食用(A22)。
6出草歸來後,會先巡迴展示頭顱後再擺放於人頭架。有一說是放置在社內的人頭架上,先將舊人頭移至兩旁,新人頭放置中央,接著,團長蹲在人頭架前禱告(A36-A37);又有一說是放置在砍首者住家前的棚架,下層放置人頭,臉部朝向屋內,上層擺放社內各家送來的食物,且另有宰豬祭人頭的儀式(A40-A41)。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 後篇》頁22、35-41。
撒奇萊雅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賽德克族
1本族稱人頭架為paga(A40)。
2本族獵得首級後,先穿刺於矛尖端並插立於門口,翌日早晨再改置sduman上,然後拿到屋外(A38-A39);又有一說是吊掛在各自穀倉的周圍,作為一種帶有示威作用的裝飾(A37),之後才開始製作人頭架。
3人頭架多以木材為主,構造為豎立2根叉木,在一定高度處橫架木條並綁緊。人頭架通常高約150-180公分,寬約為60公分,長度可達4-6公尺。特點是在新首級的上方覆蓋茅屋頂,以便長期保存其皮毛(B338-B339)。
4人頭架會擺置3個新舊首級,新首級置於中央,舊首級則放左右兩側。翌日年輕人到山裡取蓪草製作hgaya,綁在高高的樹枝上,另用茅草綁竹做成梯子,稱為「神梯」(sbac sulun tunux),靠立在人頭架旁邊,(A40)其側擺放地瓜及肉類等祭品(A39)。
5本族不會年年定期祭祀人頭,只有在取回首級時舉行(A38)。
參考資料:
A《蕃族調査報吿書 第四冊 賽德克族 前篇》頁37-40。
B《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一卷》頁338-339。
拉阿魯哇族
未蒐集到相關器物。
卡那卡那富族
1本族會將獲得的首級放置在社外,經曝曬後再帶回公廨,通常以藤條綁起來吊在公廨的屋簷下(A340)。
參考資料:
A《台灣番族慣習研究 第一卷》頁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