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4
名稱
  • M
    原住民族舞蹈形式
  • I
    阿美族o kero^
    排灣族dremaiyan、iyugi
    魯凱族udulri
    萬山魯凱siraovo
    鄒族otoli
    賽夏族homlal
    太魯閣族rgrig
    撒奇萊雅族uhin
    賽德克族kmeeki
    拉阿魯哇族musurauvu
    卡那卡那富族musutatunu、musurauvu
  • H
    原住民族舞 ngièn-chhu-mìn-chhu̍k-vú
  • T
    原住民族 guân-tsū-bîn-tso̍k
    舞蹈 bú-tō
  • J
    原住民族 げんじゅうみんぞく
    舞踊 ぶよう
    形式 けいしき
  • E
    Indigenous Dance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原住民族舞蹈形式


  台灣原住民族舞蹈均以特定歌曲搭配,以聲音應和身體律動,呈現團體共舞的氣勢。大凡靠海的族群,身體的動感比較強,如阿美族、卑南族舞步較為輕快、變化較多,而靠山的族群舞蹈動作較趨沉穩,如鄒族、魯凱族、排灣族等,舞步變化較少,以表現歌曲為主。另外布農族傳統文化中並沒有舞蹈的概念,但在如小米豐收祭(Pasiputput)的唱和中,可看到其族人們圍成封閉圓圈、雙手打開放於旁者腰後、緩步逆時鐘移動;或在誇功宴(Malastapan)時,為報戰功者和著歌唱的身體律動。

  比較各族舞蹈,無論舞句的長短或難易度,舞句均依歌曲長度重覆多次,即使原本對舞步不夠熟練,均可在重覆中自然而然的逐漸掌握到重點。如果是搭配領唱、答唱型式的舞蹈,重覆次數並無定數,係由領唱決定何時結束該曲歌舞。阿美族領唱會以長「呼」聲做為結束表示,眾人則在呼聲應和後結束舞蹈。在歌舞進行當中,還會有人因情緒爆發而叫喊,以「呼聲」歡呼,帶動情緒。

舞蹈特色

常見隊形與舞步

  台灣原住民族舞蹈的共通型態之一是圓形舞蹈,以其中最常見的四步舞,隊伍以面對圓心、順時鐘或逆時鐘兩種圓形方式進行,順時鐘行進以左腳啟步,逆時鐘以右腳啟步,向前兩步,再向後兩步,反覆進行。

牽手方式

  牽手方式以與隔壁參與者左右手相牽、或隔鄰相牽形成的交叉手為最多。阿美族年祭歌舞除有左右相牽及交叉手穿叉變化外,另有以小指串勾的舞蹈。魯凱族則是男子之間、女子之間、已婚男女之間可交叉牽手,未婚男女間則僅能左右牽手。

  通常交叉牽手時是右臂置於右邊同伴手臂的下方,左臂則在左邊同伴的上方,卑南族則是女子雙手都在左右邊男子的上方,跳舞時有點被架起之感。舞隊行進時,每位參加者均負有維護隊型的責任,緊牽住他人之手,以避免舞隊中斷,想要退出時,要先確認旁人已接上手,方可退出。

傳統舞蹈樣式示例

鄒族

  鄒族的戰祭(mayasvi),啟始的迎神祭(Ehoyi)由男性交叉牽手開始,隊伍呈半圓形,身體向右轉面對舞隊方向,先以左腳前、右腳後站立,依歌曲前後擺動身體;送神祭(Eyao)歌曲重覆第二次時開始逆時鐘繞圓,最後由兩位「公主」將火把置場中之後加入在隊伍尾端歌舞。

卑南族

  卑南族的舞蹈,會以順時鐘的四步舞及一套強調腿步蹲跳的傳統舞步交錯進行。四步舞與一般歌曲同時進行,當傳統歌曲「噢,喔…」聲一出時,全體會停下來,整理好圓形隊型,在第一句歌詞中開始傳統舞步,男子先左腳在前、右腳在後蹲跳,在左右腳互換跳當中,穿插腿部前後擺盪動作;女子舞步律動與男子相同,唯所有蹲跳為雙腳併攏,且沒有腿部動作。舞句重覆數次後,領隊向前走三大步,再向前大跳一步,將隊伍帶至螺旋向內包進來,以示此舞結束。舞隊再度回復圓形,回復完成後四步舞再度展開。這種男女舞步不同的情形,比較少見。

阿美族

  阿美族奇美部落有專屬Ciopihai階級「勇士舞」,青年人高舉雙手,以單足跳躍,先是左腿前後擺盪,再換右腿向前擺盪,雙足屈膝向後猛力退跳兩步,互牽的雙手同時用力下壓至地面,彎腰低頭至頭冠上的鷹羽碰到地面,之後再雙手高舉重覆動作,大動作的舞步高度挑戰年輕人的體力。

阿美族在宴靈祭舞蹈除以圓形進行外,唱跳到一個段落時,則會轉身反向牽手,打破面對內的圓型,以「遊龍」方式各處遊走行進,彼此歡呼打氣,為祭典帶來高潮。送靈祭時的遊龍則需一直跳到村落外再回來。

賽夏族

  賽夏族在矮靈祭時,全族人在遼闊的祭場連續三夜通宵歌舞,舞蹈以臀鈴伴奏,由老人吟唱歌曲,年輕人則多只舞蹈而不唱歌。矮靈祭中宗教祭典儀式意味濃厚,歌曲中常有回憶、追悼矮人之歌詞,因此沒有如阿美族年祭或其他族群祭典時常附帶出現的男女相親娛樂之意。舞蹈中,手中高舉代表各姓氏旗幟的人,可隨時穿梭跑步在舞隊中,以助興或進行姓氏間之相互比賽。唱第五首祭歌有跑步舞蹈出現時,各姓氏旗會與揹臀鈴者站在一起,而十年大祭祭旗出巡時,各姓氏旗會尾隨於後巡繞會場。全村男女老幼皆參加,排列無固定次序,年長者多排在隊伍前面,年輕人則排於其後,舞蹈中隊伍不得間斷。當老人自成一隊排在外圍時,則可不分階級輪流主唱。迎靈、送靈時的歌舞絕對禁止外人參加,只有娛靈時,外人方可以加入。

  賽夏族的舞隊是順時針與逆時針輪流出現,由大圓形與螺旋形不斷交互進行。逆時針走向是向外擴散,形成大圓;順時針走向則由隊尾帶領,向圓心以螺旋型向內包。

雅美族

  傳統雅美的舞蹈依舞蹈動作命名,如腳交叉舞、上下舞、甩髮舞、蹲轉舞等。以蘭嶼島上6個村落皆仍存在的甩髮舞為例,舞曲的歌詞意在誇耀自己頭髮美麗。舞法則是女子彼此勾住手臂成一橫列,雙腳併攏微屈膝,以此四拍動作重覆,身體兩拍向前彎腰,頭髮向前甩出,兩拍向後仰,頭髮向後甩回。有時舞者不牽手,以雙手按住胸前飾物,以免飾物勾到頭髮,或用手幫忙甩出頭髮。

具獨特性的傳統舞步

  一般而言,原住民族的傳統舞步,大致都有相當規範,但有些舞步會有些微「變奏」出現,然而所謂變奏,仍需為大多數參與者所能執行者才可算數。而阿美族另有專屬巫師(Cikawasay)的舞蹈,由引進門的巫師負責傳承,祭祀不同神祇時有不同的舞步,且每位巫師可能有自己特別奉祀的神祇,因此也會有個人獨特舞步。

除喪舞蹈

  阿美與卑南族的除喪舞蹈是一個特別的通過儀禮的舞蹈:在年祭當中,部落的男子年齡階層分隊造訪去年家中有人過世的同齡家庭,將喪家帶入歌舞行列中。卑南族是由男性年齡階層唱跳一段歌舞後在家喪家帶入舞隊一同歌舞,象徵重新融入社群。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的習俗,舞蹈則分內外兩圈進行,喪家位於內圈、除喪男子年齡階層位於外圈,兩個圈反向移動,喪家手捧喪者的遺照和遺物緩緩移動,除喪隊伍吟唱和往年相同的年祭歌謠朝反方向舞動,其情令人動容,歌舞的行進也在視覺和動感上呈現極為深刻的生命觀。

舞蹈服飾

  除了群體祭儀,原住民也在如婚禮、喪儀等個人重要通過儀禮中以舞蹈帶入情感與象徵價值。以排灣及魯凱族為例,尤其在傳統階級較為顯著的氏族家庭所舉辦的婚禮當中,可見包括新娘、新郎、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皆身著華麗的服飾,有時女子全身的衣飾加上頭冠,重達數公斤,因此婚禮的舞步也以莊重為原則,通常是以四步舞為基本動作和歌而舞,一起跳舞到步伐一致,象徵齊心。魯凱族人在婚禮舞蹈中傳統由男子在外、女子在內,形成雙重圓,有保護之意。

  祭典期間,參與者一律都身著族服,以最正式的裝扮參與盛會,除了彰顯各族與部落特色的織繡技術、色彩與工藝之外,原住民在自我裝飾時,常常選擇鳥羽、獸牙、花朵等自然物。重要的是衣服與裝飾的穿戴需講究合宜的原則:適當的性別、適當的階級、適當的成就。祭儀中甚至會有長輩不時提醒服裝儀容,以示尊重。而阿美族的長老或耆老階級,則僅著背心、掛檳榔袋,以示將祭典的榮耀留給年輕人。

日常生活舞蹈

  但凡為人,皆可因情感無法言喻而自然地手舞足蹈,原住民族也不乏這般由個人情感啟動的舞蹈。以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等族為例,傳統以來年輕男女互表情意時,一邊以舌彈奏口簧琴、一邊相對而舞。男子單腳交替跨跳、女子左右側跳交互點地,是台灣各族中少見的雙人舞。其他族群在迎賓、送行或喜慶聚會的場合,吟唱現代部落歌謠和即興舞蹈也是不可少的環節。此外,在自古以來男女相對平權的阿美族當中,婦女們的社區活動也常見以現代歌謠搭配改創的舞步,兼有娛樂與健身的功效。

參考文獻: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1987年。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1989年。
  • 胡台麗,《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2003年。
  • 趙綺芳,〈台灣原住民的身體舞繪:Dance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美育》208期(2015年11月),頁2-6。
  • 林明美,〈台灣民間舞蹈〉,收於平珩編,《舞蹈欣賞》第六章(台北:三民,2025,增二版),頁12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