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
名稱
  • M
    《台湾蕃人事情》(臺灣蕃人事情)
  • I
    阿美族O demak no pangcah no Taywan
  • H
    台灣 Thòi-vân
    蕃人 fân-ngìn
    事情 sṳ-chhìn
  • T
    台灣 Tâi-uân
    蕃人 Huan-jîn
    事情 Sū-tsîng
  • J
    台湾 たい
    蕃人 わんばんじん
    事情 じじょう
  • E
    The History and Custom of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台湾蕃人事情》(臺灣蕃人事情)


  伊能嘉矩、粟野伝之丞,《台湾蕃人事情》(臺灣蕃人事情)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00年。本書有草風館出版復刻本(2000),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中譯本(2017)。

伊能的生平

  伊能嘉矩(1867–1925年)出生於岩手縣遠野的一個仕奉於南部藩主家族的學者家庭。自幼學習漢學、國學、歷史學。1885年進入東京的二松學舍就讀,但在隔年1886年便退學返回岩手縣,並進入岩手師範學校。除了學校課業之外,他也自學英語。之後,伊能結識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的教授坪井正五郎,於1893年獲准旁聽人類學課程,同時加入東京人類學會。1895年(明治28年),他前往在甲午戰爭後剛被割讓給日本的台灣,與田代安定一同組織台灣人類學會。1896年(明治29年),伊能嘉矩成為台灣總督府文書課的雇員,開始學習福建話與泰雅語。之後,他擔任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書記,隸屬於民政局,並作為台灣人類學會的附屬人員,負責蕃人教育部的相關事務。1897年(明治30年),為設立蕃人教育設施,伊能嘉矩奉台灣總督府之命,與粟野傳之丞一同進行調查。此次調查的報告書即為《台湾蕃人事情》(1900)。伊能此後仍持續在台灣進行調查,直到1908年(明治41年)返回日本。歸國後,他繼續從事台灣歷史研究,並將蒐集的文物、手稿等展示於自宅的「台灣館」。晚年,他著述《台灣文化志》,但因在台灣染上的瘧疾復發,於1925年逝世,享年59歲。伊能去世後,1928年(昭和3年)設立的台北帝國大學接收了他蒐集的文物與手稿。這些資料至今仍保存在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與圖書館中。

伊能的調查與研究

  春山明哲認為伊能嘉矩是台灣史研究的創始者。春山表示,伊能在台灣史相關領域的著作共有15部,而發表於雜誌與報紙上的論文與文章則超過2,300篇。全京秀指出了伊能在人類學上的重要貢獻。他認為,人類學者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早在1883年就強調在田野調查中對人群進行分類,以及確認語言、血統、居住地分布等工作的必要性,而這些觀點對伊能的調查產生了影響。在本書中,第一篇亦可見基於此類分類所進行的報告。

  伊能嘉矩與粟野傳之丞的調查自1897年(明治30年)5月23日開始,持續至11月27日,歷時192天。他們從台北東南方的屈尺地區入山,沿著山谷向西行進,途經大湖、東勢角、埔里後南下,經過水沙連與蕃薯寮,再轉由海路前往恆春。之後,他們又乘船前往卑南,接著從台東再次進入內陸北上,經過中央山脈抵達花蓮,前往蘭嶼後返回台北,這是一趟大規模的調查行程。當時前往「蕃地」仍然因治安問題相當不安全,調查過程中也曾遭遇危險。此外,他們還必須防範風土病(瘧疾、霍亂、鼠疫、赤痢及其他疾病)、恙蟲病、毒蛇。

全書內容概述

  《台湾蕃人事情》被譽為日本時代初期,最早以實地調查,全面記錄台灣原住民族(含平埔族)真實風貌的重要文獻之一。該書共分為5篇:第一篇蕃族誌,第二篇蕃語誌,第三篇地方誌,第四篇沿革誌,第五篇結論。

  第一篇中,依據8個分類的民族(1.泰雅族、2.布農族、3.鄒族、4.ツアリセン族[澤利先族]、5.スパヨワン族[排灣族]、6.卑南族、7.阿美族、8.ペイポ族[平埔族]),分別記載了7個項目:(1. 地理的分布、2. 蕃社與人口、3. 社會組織及酋長的統治與刑罰、家族組織、4. 土俗、5. 慣例、6. 創世神話、7. 生業)。書中將平埔族視為一個獨立的族群。松田京子認為,這種分類方式是以各族群與漢民族主要居住地「平地」之間的空間距離,象徵其進步程度,並將8個「種族」加以排序。另外,第4項「土俗」與第5項「慣習」的區別在於「土俗」指的是與衣、食、住相關的內容,包括身體裝飾所用的衣物、食物(包含嗜好品等)、居住環境(含公共建築);而第5項「慣習」則記載人生各階段的事項,如結婚、出生、葬禮等,以及獵首、祭祀等內容。第二篇比較了平埔族以外的7族語言中,從1到10的數字表達方式。第三篇地方誌記載地勢、產物、交通,以及各地區居住的民族及其歷史。第四篇為理蕃沿革志,內容包括:1. 荷蘭人、鄭氏政權、清國的理蕃政策;2. 荷蘭人與漢民族對原住民族的教育。

伊能的研究背景

  1990年代,台灣本土化運動興起,帶動了關注包括台灣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在內的台灣歷史的時代趨勢,在此背景下,伊能嘉矩的研究也受到重新認識。1991年(民國80年),伊能的《台灣文化志》中文版問世,1992年(民國81年)則出版了《伊能嘉矩の台湾踏査日記》。6年後1998年(民國87年),為慶祝台灣大學圖書館開館,舉辦「伊能嘉矩展」。同年,荻野馨編著《伊能嘉矩年譜・資料・書誌》,此外,笠原政治撰寫〈伊能嘉矩の時代―台湾原住民初期研究史への測鉛―〉(收錄於《台灣原住民研究》第3期)、邱淑珍〈忘れられていた台湾史―伊能嘉矩著『台湾文化志』について〉(被遺忘的台灣史—關於伊能嘉矩著作《台灣文化志》,收錄於東京外國語大學海外事情研究所《地域研究ブックレビュー》[地域研究書評]第15號)也相繼問世。兩年後本書得以復刻出版(草風館,2000)。到了2010年代,相關研究持續發展。2014年,中生勝美發表了〈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の土俗・人種学教室におけるフィールドワーク〉(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的土俗・人種學教室中的田野調查,收錄於酒井哲哉、松田利彦編著《帝国日本と植民地大学》)。2016年,全京秀則撰寫了〈伊能嘉矩の台湾研究に関する方法論的再検討―〈巡台日乗〉(1897年)の精読を通して―〉。

  2017年是伊能嘉矩誕辰150週年,遠野市於前一年(2016)與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簽訂了「關於伊能嘉矩的文化交流及合作協定」,並於2017年與同校圖書館締結了合作協議。

參考文獻:
  • 伊能嘉矩著,森口雄稔編,《伊能嘉矩の台湾踏査日記》,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2年。
  • 荻野馨,《伊能嘉矩年譜・資料・書誌》,岩手:遠野物語研究所,1998年。
  • 松田京子,《帝国の視線》,吉川弘文館,2003年。
  • 全京秀,〈伊能嘉矩の台湾研究に関する方法論的再検討―〈巡台日乗〉(1897年)の精読を通して―〉,收於《歴史と民俗:神奈川大学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論集》32號(2016年2月),頁215-254。
  • 春山明哲,〈日本における台湾史研究の100 年 : 伊能嘉矩から日本台湾学会まで〉,收於《アジア経済》60卷4號(2019年12月),頁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