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編譯本》,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11年。
概述
本套書由2種不同時代的日文版本之覆刻與中文翻譯構成,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今之國立臺灣圖書館)於2011年(民國100年)7月出版。一是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圖書館1938年(昭和13年)收藏,內頁蓋有「川北文庫」印章的「川北本」手抄本;二是總督府圖書館長山中樵等人辨識對照研究後,由館內臺灣愛書會於1940年(昭和15年)排版發行的《愛書》第十二輯,即通稱為「愛書本」的鉛字印刷本;第三本則是根據「愛書本」內容進行中譯而在套書出版時推出的「編譯本」。
成書經過
漂流記的主人翁文助是今日本北海道函館商家的船師,1802年(享和2年)11月偕同7名船員及一名叫茂兵衛的事務員,從函館駕商船「順吉丸」載貨往東京,卻因連遭暴風雨而一路向南漂流,翌年1月28日抵達台灣東岸一處當地原住民稱為芝布蘭島(Ci'poran,チョプラン)的地方。從漂流記內容與後人比對當地人文地理資料,確定芝布蘭島在秀姑巒溪河口一帶,即今花蓮豐濱鄉港口村南邊與靜浦村北邊靠近秀姑巒溪的地方。
文助漂流到芝布蘭島後住到阿棉山社一個叫許安爐的頭人家裡,7名船員與茂兵衛也分別住到其他不同人家裡,服勞役維生,但在約2個月內,茂兵衛與6名船員先後染疫去世,最後一名船員安兵衛也在約2年後去世,只剩下文助一人繼續在原住民部落生活。隔年秋天,文助跟隨到當地做生意的瑯嶠(恆春)商人馬安搭船離開,前往琅𤩝、枋寮與臺灣(安平)等地,希冀能返回故國,但因只有一人且沒其他可信的證據取信於人而未能如願。1807年春天,文助不得已只好隨馬安到芝布蘭島做生意,停留到翌年春天,幸運的遇到日本薩摩(鹿兒島)的商船「永柳丸」漂流至芝布蘭島,得以一起前往枋寮官府。在官府護送下經新園到鳳山、臺南府,之後在官方護送下從安平港出發,經廈門、福州、杭州到乍浦,終於在1808年11月16日搭乘唐船返抵日本長崎,結束了長達6年的漂流生活。
然而,當時日本處於鎖國時期,文助在長崎受到長崎奉行所嚴密審問,審問紀錄成《順吉丸漂流記》。之後,文助輾轉被被送往東京,1809年11月文助與秦貞廉從江戶出發北返,從出發的1802年至返回函館的1810年,已進入了第九個年頭。正巧在東京的秦貞廉因緣際會和文助同行,在北返沿途相處的40多天裡,從文助口中聽到他漂流到芝布蘭島的經過與當地生活情況,返抵函館時將文助口述的漂流經過以及所見所聞等內容編輯成書,並在書中加入文助所描述的芝布蘭島等地的各種人、物與活動插圖。
秦貞廉編成的《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有諸多傳抄本。總督府圖書館編印「愛書本」前,即蒐集了所謂的「川北本」以及由黑川真賴、真道家所收藏的「黑川本」。愛書會排印出版的「愛書本」不只便利後人研究,由於內容已經山中樵等人詳細辨析,「黑川本」中與「川北本」的主要不同之處都有註明,加上以抄自內閣文庫的《順吉丸漂流記》進行調校,益增覆刻「愛書本」對於認知芝布蘭島文物生活時空的重要性。
全書特色與貢獻
本書以漂流多年後的文助口述內容編輯而成,時當19世紀初,台灣東部秀姑巒溪口一帶尚屬清朝治理下的「化外之地」,除許安爐、馬安等少數冒險商人外,鮮少有外人出入。以文助滯留當地數年間體驗與見聞所集成的本書,對秀姑巒溪口一帶的阿美族語言、服飾、居住、生活、產業、交易、宗教、地理等風土生活文化,以及不同種族之間的交流互動,都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
為便於國人的閱讀與研究之用,臺灣分館在出版此套書前即投注諸多努力,除了利用現代技術讓覆刻品質尤勝於原手抄的「川北本」外,也覆刻經辨識校注的印刷版愛書本。「愛書本」翻譯時經縝密審閱改正,「編譯本」刊登的專文有戰後國人相關研究的諸多成果,對書中所涉諸多地名、社群、語言、生活、風俗、器物、動物、作物等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介紹,對當時該地的地域社群往來與交流的認知、研究,也有諸多啟發,有助於對該區域社群文化歷史的研究,而這也是這套跨越三個時代的套書之意義與貢獻所在。
這本書也啟發當代台灣作家的歷史書寫,譬如居住在花蓮的作家王威智的小說集《製圖師的預言:十六世紀以來關於花蓮的想像》(2014)中,創作〈申酉方向迷航〉,演繹這段歷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