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蓮縣光復鄉東富村東富路92巷9弄13號,隸屬阿美中會。
1949年(民國38年),成立「加禮洞教會」。1992年(民國81年),建蓋目前的水泥教堂。2015年(民國104年),因原在本會封牧的高文成牧師離職,本會降為支會。主日禮拜採雙語同步進行,同時講說阿美族語和華語。
本會迄今(2023年)歷任牧者不詳,已知有高文成、林義雄。
本會2023年(民國112年)有在籍會員38名,慕道友1名。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中山路三段72號,隸屬阿美中會。 1950年(民國39年)4月,基督教傳入魯模子部落,為該部落長老教會信仰的萌芽期,早期信徒在朱阿舌家聚會禮拜。1953年(民國42年),信徒以茅草、竹子搭建佈道所,即「魯摸子佈道所」,同年獻堂,由張雲錦牧師主理典禮,當時信徒有8戶。 ...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鳳林鎮山興里11-15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01戶【總人口數】22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83人83%【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8人17%【民族比例】阿美族77%、太魯閣族1%、泰雅族2%、布農族1%、其他1%。202...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建國路二段50巷2-2號,隸屬阿美中會。 「帖撤羅教會」創建於1959年(民國48年)8月,源於林金山長老、吳金玉向太巴塱教會的吳清雲牧師建言,希望在砂荖社區建立教會,便利該地信徒就近聚會,同時向鄰舍傳揚福音。1961(民國50年)年3月,林金福長老再次提議,吳清雲牧師...
〈馬蘭姑娘〉是一首當代台灣原住民流行音樂中的經典之作,承載了阿美族人與台灣社會在時代變遷中的複雜互動。這首歌不僅反映了阿美族的文化特徵,也在漢族音樂創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台灣音樂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歌曲內容與旋律 這首歌的內容講述一位年輕的阿美族女子向父母表達她的愛情決心...
校址在台東縣東河鄉泰源村11鄰297號。 「泰源國小」的前身為1929年(昭和4年)創校的「嘎嘮吧灣公學校」。1937年(昭和12年)改名為「高原公學校」。1941年(昭和16年)實施國民學校制度,改名為「高原國民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設台東縣,改名為「台東縣高原國民學校...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花蓮市國盛里全鄰、國聯里1-29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3465戶【總人口數】7402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908人53%【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494人47%【民族比例】阿美族37%、布農族2%、泰雅族2%、排灣族1%...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25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65戶【總人口數】116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1人35%【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5人65%【民族比例】阿美族34%、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
校址在桃園市復興區羅浮里3鄰18號。 學校位在中山位置,海拔高度約400公尺。省道台7線為學校主要聯外道路,羅浮橋、復興橋為重要地標。校地原為羅浮國小,後因校地作整體規畫,劃分為羅浮高中、羅浮國小2校。 「羅浮高中」附設國中部的前身為「桃園市立介壽國民中學」。「介壽國中」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