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阿松Kilash Lhkatafatu生於1923年(大正12年),卒於2019年(民國106年),享壽94歲。邵族(Thau)人。
石阿松的出生地為日月潭南畔的Taringquan舊社(石印部落),屬Lhktafatu氏族。出生時,「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剛啓動不久,日月潭仍然處於自然湖泊的狀態。
Taringquan舊社位於日月潭南畔,與外界有相當程度的隔離,外人唯有藉助於傳統獨木舟或舢舨小船才能抵達,當時的社眾仍然維持著純粹「族人聚居」的生活形態,一直到1934年(昭和9年)水力發電工程竣工,已經成為人工湖泊的日月潭開始蓄水發電,由於水位上漲的關係,Taringquan舊社淹沒於湖底,族人全部被遷移到日月潭東側潭邊的Baraubaw,該地漢人和文獻資料稱為「卜吉社」(或「剥骨社」、「北窟」),也就是現在的日月村伊達邵部落。
12歲時遷離Taringquan石印舊社,遷居地Baraubaw結合擴大的日月潭湖光山色,成為台灣原住民最早成形的觀光部落,不過官方仍然不准漢人進入部落居住,維持著部落隔離的生活方式,邵族文化仍能依循傳統模式進行。
戰後,官方解禁,漢人得以進入部落居住及經營生意,形成原漢混居的觀光部落,不斷移入的外來人口逐漸成為優勢人群,部落的文化環境逐漸被稀釋淡化。1999年(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之後,邵族人自力興建組合屋專區,以「伊達邵部落」之名進行文化復振迄今,石阿松始終都是文化復振之路的中堅人物,在語言、傳統文化的傳承上提供最在地的珍貴記憶。
石阿松幼年時期接受國民教育,就讀頭社公學校,通曉日語,二戰期間被征調服役於日月潭發電要塞的防炮單位,因為原住民的身分和地緣關係,曾經以「通譯」的身分隨日本官員進出於現今信義鄉的布農各部落之間,協助日本政府的政務推行,一直到終戰為止。戰後Balaubaw部落不再禁止漢人進住定居,日月潭成為當時觀光的的熱門景點,經營特產店的商家、漢人漁戶、農民大舉登岸進入部落混居,純粹邵族聚居的文化環境逐漸稀釋解體。
80年代之後,台灣的本土化運動興起,石阿松是部落內重要的邵族語言、文化傳承者,生命中的後半段,致力於邵族的語言文化保存工作之上,國際上知名的學者如Robert Blust(白樂思)、土田滋(Shigeru TSUCHIDA)、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壬癸等人的邵語收集語料,絕大部分出自於石阿松;所有邵語相關的語言學碩博士論文,也幾乎都得助於石阿松的協助指導。從原民會成立以後歷次的邵語語言認證考試命題、教育部委託政大原民中心編輯的九階族語教材、四套教材(字母篇、會話篇、閱讀書寫篇、文化篇等),都得力於石阿松的合作;原民會「族語e樂園」上的音檔大部分也都是錄自他的原音。純正的邵語現在無法維持,目前有關邵語課本編輯的發音,均使用石阿松生前錄音檔剪輯構而成。石阿松於2014(民國103年)年獲教育部頒授「本土語言傑出貢獻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