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25戶【總人口數】63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606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5人4%【民族比例】排灣族93%、阿美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43戶,638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南排灣語。
部落內有【學校】高士國小、【教會】高士長老教會、【圖書館】高士部落圖書資訊站、【社團組織】高士社區發展協會、【其他】高士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1945年(民國34年),族人一致認為此地地勢較高,易受颱風吹襲,且水源較難取得,移至九棚溪上游之山谷地帶,並分別為Quvulj(上部落)、Hasissiu(派出所)、Tjapacic(中部落)、Puididat(下部落)等,加上Parius(八瑤部落),計5個部落,但八瑤部落於1970年(民國59年),編入滿州鄉,形成今日的分居形式。
歷史事件
1. 從前弗烈亞杜(veriyad)的始祖姆娃蓋(muakai)從吉那卡瀾(cinakaran)往南移動,來到澳瑪崁(aumaqan)居住,形成高士佛社(kuskus)。
2. 之後有一些人從沙布蝶谷(sabdeq)搬來,人口逐漸增加,因此又先後遷至佛基得(vukid)、離尼弗萬(linivuan)等平地較多之地。
3. 1871年(同治10年),宮古島人漂流來臺,數十人遭高士佛社、牡丹社、竹社的排灣族人當作入侵者殺害。
4. 1874年(同治13年),以先前宮古島人被殺為藉口,日軍出兵侵略牡丹社,茄芝萊社、女仍社、高士佛社、牡丹社、竹社等部落酋長不敵日軍紛紛投降,為「牡丹社事件」。
5. 日本時代,日本人命令遷至沙布粒崁(sapuljikan)、擋阿擋阿斯(tangadangas)、卡特(gadu)等3個部落。
6. 戰後初期,因強烈颱風侵襲吹倒所有建築物,村民自行移至東邊山谷的耕作地附近,分別為Quvulj(上部落)、Hasissiu(派出所)、Tjapacic(中部落)、Puididat(下部落)等,加上Parius(八瑤)等地。。
7. 2009年(民國98年),因莫拉克颱風來襲,第6、7鄰村民遷移至高士佛山永久屋。
8. 2013年(民國102年)部落名稱登記為「高士部落Kus kus」。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李金水(puljaljuyan paqevet,1920-),高士佛社排灣族人。高士佛公學校、高砂農業技術員養成所畢業。擅長農業技藝,又是打獵高手,有山豬英雄的稱號。善於口述歷史,曾任鄉民代表。
2. 華愛(bushiruwa taliku,1928-),高士佛社排灣族人。高士公學校畢業後,任職於高雄日本理蕃課服務,1945年(民國34年)回到牡丹鄉公所服務。後就讀台東師範、台中師範,畢業後投考陸軍官校24期,為原住民投效軍旅之先例。後攻讀日本大學政經科獲得法學士學位,深獲長官器重。1973年(民國62年),以中校身分獲選為第一位原住民立法委員,蟬聯4次,任內嚴禁濫伐原始森林。1986年(民國75年)卸任後,成立中華民國少數民族自強協會,又任中華民國原住民族文化經濟交流協會理事長,寓居臺北內湖。著有《青青山脈》、《排灣語入門》,創辦《莊敬山脈》雜誌。
3. 華阿財(faliruk taliku,1938-),高士佛社排灣族人。石門國小、台中師範畢業。任教數年後,就讀台南普師科,考上教導主任,後任四林國小。1968年(民國57年),當選2屆牡丹鄉鄉長,任內開通多條道路,並裝修電燈,改善鄉民生活。卸任後,先後任職於屏東縣政府民政局、教育局,貿易公司,屏東縣春日鄉鄉長秘書。1986年(民國75年),當選屏東縣議員。1996-1998年(民國85-87年),任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秘書。退休後,致力於進修、教授母語,到各處演講、參加原住民會議、審核有關原住民著作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