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屏東縣泰武鄉佳平村1-5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85戶【總人口數】76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21人95%【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0人5%【民族比例】排灣族92%、阿美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83戶,798人。主要民族為排灣族,使用中排灣語。
部落內有【學校】武潭國小佳平分校、泰武國中、【圖書館】泰武鄉立圖書館、【派出所】內埔分局泰武分駐所、【衛生所】泰武鄉衛生所、【教會】佳平長老教會、佳平天主堂、【其他】泰武鄉戶政事務所、屏東縣消防局泰武分隊、泰武鄉民代表會、泰武郵局、卡比亞安部落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部落名稱的典故源自舊社遺址,因其地勢平坦有如手掌,故命為Kaviyangan,即「手掌心」之意。1943年(昭和18年)由舊社遷移到地名Turungat處,另有一部分則搬至Qaputan(即後來的武潭部落)。戰後,因Turungat後方土石坍落,在1953年(民國42年)再移居下方,地名Tjaiasu現址至今。1954年(民國41年),有自Tjukuvulj(舊德文部落)16戶與Kulaljuc(舊泰武部落)1戶也陸續前來移住。
歷史事件
1. Kaviyangan社是一古老的部落,聚落興盛,清國時代文獻稱「加無朗社」。部落組成主要由在地創始的家族、來自下排灣社的族人、從平地入山居住的zingrur祖先,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一個曾經在中排灣(paumaumaq)有相當影響力的部落。
2. 1905年(明治38年),佳平舊社上方設立蕃童教育所,戰後改稱「佳平國民學校」
3. 1945年(民國34年),部落自南大武山麓深山遷至距離現址4公里處。
4. 1953年(民國42年),遷至現址。
5. 1953年(民國42年),佳平天主堂落成,為第一座原住民聖堂。
6. 1968年(民國57年)「佳平國民學校」更名為「佳平國民小學」。
7. 1992年(民國81年)「佳平國民小學」改隸「武潭國民小學佳平分校」。
8. 2006(民國95年),佳平舊社zingrur大頭目傳統石板屋修復完工。
9. 2011年(民國100年)部落名稱登記為「佳平部落Kaviyangan」。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劉春美(maljeveljev,1914-1959),佳平部落大頭目,排灣族人。戰後歷任2屆佳平村村長,帶領全村遷村2次。因處事公正,部落大小事情都能圓滿解決,故相當受到村民的信任與愛戴。1947年(民國36年),到萬金接受天主教洗禮,並邀請其他鄉的頭目信奉天主教,同時訓練一批傳教士回到各村傳教。此外,更積極招募天主教醫院的外國醫生到部落義診,協助族人解決就醫問題。1959年(民國48年)因氣喘發作病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