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9-14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174戶【總人口數】543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08人94%【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5人6%【民族比例】太魯閣族83%、阿美族3%、泰雅族4%、排灣族2%、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79戶,550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教會】和中長老教會、【社團組織】和中社區發展協會。
遷徙與由來
發祥地Truku Truwan,為台灣西部的南投縣境東北一帶山區。而後陸續分批由南投發祥地越嶺東遷。1914年(大正3年),南遷至清水大斷崖的小清水溪流域的Iyax Bilaq(伊牙侯比拉可),部分族人遷至吾谷子部落舊址北方200公尺沿山Ptuan Nawi(玻多萬拿維)。至蘇花公路築至吾谷子部落時,本部落在Ptuan Nawi東面50公尺沿公路西側建立新聚落區,而後部分族人遷徙至IyaxBilaq(伊牙侯比拉可,今稱大清水)。
歷史事件
1. 部落先祖為阿畢斯卡拉斯(Abis Kuras),約250年前自南投Truku Truwan東來,循北線越奇萊北峰至西卡拉汗溪流域,一度住斯可伊(Skuy)部落,晚年帶其子瓦沙奧納畢斯(Wasaw Nabis)東行至砂卡礑溪上游的欣里干(Snringan)部落,阿畢斯在此過世,瓦沙奧即率家族遷至砂卡礑部落定居。
2. 瓦沙奧之孫瓦旦畢南(Watan Pinang)繼任頭目後,又率族人越嶺東遷至石控仔(Iyax-Paru)建立部落,其子希里瓦旦(Sili Watan)繼任頭目時再北遷至姑姑仔(Gukul)地區,建立部落。
3. 1914年(大正3年)部落遭日本海軍南清艦隊砲轟,頭目希里瓦旦帶部分族人逃至石控仔山區避難並定居,原姑姑仔部落族人則由索圖(Sudu)帶領到西側巴達岡山區避難。事件後,日警另指定瓦旦陸隆(Watan Rulung)任頭目,並被日警強制遷至部落舊址北方200公尺沿山一帶居住,稱玻多萬拿維(Ptuan Nawi)。同年,設「Gukutsu(吾谷子)駐在所」。
4. 蘇花公路築至部落時,本部落在玻多萬拿維東面50公尺地沿公路西側建立新聚落區,稱為吾谷子部落(Gukut,後稱和中)。經頭目瓦旦陸隆遊說,居住在部落山腹一帶的洛韶部落、彭斯巴痕部落逃至伊牙侯比拉可(Iyax Bilaq,今大清水)者,由洛韶部落頭目卡希魯巴萬(Gasil Pawan)率領遷來。後又有避難至巴達岡山區的舊部落族人遷來同住。
5. 1980年(民國69年),北迴鐵路通車。
6. 2011年(民國100年)部落名稱登記為「吾谷子部落Gukut」。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