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3
名稱
  • M
    Kulu固祿部落
  • I
    太魯閣族Kulu
  • H
    Kulu phu-lo̍k
    部落
  • T
    Kulu部落 Pōo-lo̍k
  • J
    Kulu
  • E
    Kulu
族別
  • 12U 太魯閣族 Taroko, Truku
分類
撰寫者

Kulu固祿部落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秀林村4-8鄰。(2016年為富世村1-4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13戶【總人口數】760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728人96%【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2人4%【民族比例】太魯閣族81%、阿美族5%、泰雅族4%、布農族1%、賽德克族1%、其他4%。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294戶,955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教會】秀林長老教會、【社團組織】秀林社區發展協會。

遷徙與由來

族人由南投東部山區東移,遷抵古白揚(Kbayun)。再遷至砂卡礑溪流域;再由此遷向和平、崇德、富世、秀林等沿海岸山區部落。後遷於玻士林駐在所(今易名秀林分駐所)的北方1公里,在立霧溪下游右岸。1912年(大正1年),全部落遷徒下山,原址被廢棄。1914年(大正3年),下遷至原址下方平原地區,亞洲水泥花蓮廠正南方台地上。1914年(大正3年),族人由新址以西上方海拔400-500公尺的高地,下遷到平原地區。1924年(大正13年),遷至現址。

歷史事件

1. 伍道畢侯(Udaw Pihu)從畢祿下方的馬哈卡奧(Mhakaw)經托魯閣移民路線的「北線」來到立霧溪下游,定居於亞泥花蓮廠西面上方高地,建立巴達岡(Btakan)部落。伍道之子烏干(Ukan)為避免米亞灣人(阿美族的一支)襲擊,率領全族人遷至希達岡,建立新部落,另一家族則由巴圖畢牙伊(Batu Pigay)率領,自洛韶遷來。

2. 1875年(光緒1年),亞告(Yakaw Ukah)繼任頭目,因漢人在部落東側下方近海平原建有新城堡壘,派兵駐守,部落遂改稱為古魯(Kulu,語意堡壘或箱子)。傳至其孫卡老(Karaw Yaking)任頭目時,烏明亞告(Umin Yakaw)任副頭目,與新城城壘漢人李阿隆結交甚篤。

3. 1896年(明治29年),新城事件。

4. 1914年(大正3年)6月,日軍掠取部落原址,並以頭目牙考(Yakaw)抗拒日本人、久未歸服為藉口,另任命卡荖牙肯(Karaw Yaking)為頭目,以烏明牙考(Umin Yakaw)為副頭目,協助操縱族人。卡荖擔任頭目後即受命率領族人共33戶172人下遷至原址下方平原地區,今亞洲水泥花蓮廠正南方台地上。

5. 1924年(大正13年),日本人築成秀林鄉間道路,又強制族人遷至新固祿,族人仍稱固祿部落,隨後有希達岡部落4戶、玻士林2戶於隔年遷來。

6. 1937年(昭和12年),內太魯閣地區的魯玻可部落3戶遷來。

7. 2011年(民國100年)部落名稱登記為「固祿部落Kulu」。

 

參考文獻:
  • 秀林鄉公所,《秀林鄉志》,花蓮:秀林鄉公所,2006年。
  • 林修澈,《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