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5
名稱
  • M
    Qnragan卡那岸部落
  • I
    太魯閣族Qnragan
  • H
    Qnragan phu-lo̍k
    部落
  • T
    Qnragan部落 Pōo-lo̍k
  • J
    Qnragan
  • E
    Qnragan
族別
  • 12U 太魯閣族 Taroko, Truku
分類
撰寫者

Qnragan卡那岸部落


部落概述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15-16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67戶【總人口數】179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23人6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6人31%【民族比例】太魯閣族59%、阿美族3%、泰雅族4%、排灣族2%、其他1%。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51戶,156人。主要民族為太魯閣族,使用太魯閣語。

部落內有【教會】和仁長老教會、【其他】海巡署文安檢查所。

遷徙與由來

發祥地Truku Truwan,為台灣西部的南投縣境東北一帶山區,而後陸續分批由南投發祥地越嶺東遷。原有住民由南投東部山區東移,沿濁水溪上游左岸,越Klbiyun(奇萊山)脊嶺,來到立霧溪上游與其支流托博閣溪的會合處,再東行一公里餘,在魯比附近渡立霧溪,再沿左岸山腹,經喀萊胞(Qlapaw)、西荖卡侯尼(Slaguqhuni)抵達古白揚(Kbayun)。從古白揚再越新白揚山,北行往下至碧綠溪,再沿瓦黑爾溪左岸到洛韶。又從洛韶北行攀登山頂,下行至小瓦黑爾溪左岸山腹,在與陶塞溪稍西會合處,再攀登至標高1,200公尺的Swasal(蓮花池),向東經希卡拉汗溪流域一帶的高地,東行稜線再下降至荖西溪底,再登三錐山,折北沿三子山南面山腹,入砂卡礑溪流域;再由此遷向和平、崇德、富世、秀林等沿海岸山區部落。卡那岸部落位於大清水溪下游左岸,吾谷子部落南方4公里餘地,今和仁部落現址海拔50公尺。

歷史事件

1. 在 1914(大正 3 年), 2. 

1. 部落先祖巴圖烏冒(Batu Umaw)為尋找新耕地,自今南投縣境托羅灣部落東遷,在今中橫公路合流站東北方約3-8公里地,建立巴支干部落(Pcingan)。巴圖逝世後,三子卡西魯(Gasil)東行至砂卡礑溪流域建立砂卡礑部落。傳至卡西魯之孫阿部伍達奧(Apu Udaw)時,由於阿部伍達奧與弟弟畢候的耕地被伯父強奪,乃率家人越過大清水山,來到大富溪流域的伊牙侯畢拉可(Iyax Bilaq)地方後,因缺乏耕地與石控仔部落侵擾,遂向北遷至卡那岡溪右岸山腹定居,稱巴達岡(Btakan)部落。

2. 1914年(大正3年),設立「卡那岸駐在所」。

3. 1918-1919年(大正7-8年),日本人築成深山地區的道路,並強制巴達岡(卡那岡)部落族人遷來駐在所稍東一帶台地,另建新址。

4. 1942年(昭和17年),廢克尼布的駐在所,令克尼布、卡那岸等社遷往吾谷子。

5. 1980年(民國69年),北迴鐵路通車。

6.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卡那岸部落Qnragan」。

 

參考文獻:
  • 秀林鄉公所,《秀林鄉志》,花蓮:秀林鄉公所,2006年。
  • 林修澈,《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