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台東縣台東市知本里、建興里全鄰。(2016年只有知本里1-23鄰,建興里為新增。)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542戶【總人口數】1521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510人34%【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011人66%【民族比例】卑南族25%、阿美族4%、泰雅族1%、排灣族2%、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88戶,1312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知本卑南語。
部落內有【學校】知本國小、【派出所】台東分局知本派出所、【教會】知本天主堂、知本長老教會、【社團組織】卡大地布文化發展協會、【其他】台東縣消防局知本分隊、台鐵知本站、卡大地布多功能活動中心。
遷徙與由來
部落內有三個主要家族,其一為Mavaliw(瑪法琉家族,遷徙路程由陸發安(發祥地)遷至阿拉哇樣(秀山分校),再陸續遷至卡止卡讓(屯落、位於青林山區)、杜比(青林山下),最後落腳卡地布部落。其二為Pakaruku(巴卡魯固)家族,遷徙經陸發安(發祥地)、阿拉哇樣(秀山分校)、阿拉邏怒(北里山麓)、卡拉巴樣(嘉蘭村前)、卡阿麓彎(舊嘉蘭)、斗里斗里(太麻里溪中游)、斗撒里樣里樣(鬼湖南邊)魯米岸(知本溪中游)、鹿發鹿發岸(知本森林遊樂區上方)、定巴杜(鎮樂山區)、卡那魯汎(知本海邊沼澤地)、杜比(青林山下)等地,最後抵達卡地布部落。其三為Ruvaniaw(邏法尼耀)家族,約在18世紀,源於今屏東縣來義鄉古樓社的排灣族邏法尼耀氏族(Ruvaniaw),北遷經杜比時被瑪法琉家族所勸留,並建家園於附近的知本崎仔頭上方,沿其祖源地稱為Kaviyang(卡非樣)。
歷史事件
1. 卡大地布(知本)與普悠瑪(南王)被視為卑南族兩個重要部落,卡地布(知本)為「石生」傳說口碑的代表。本部落歷史久遠,荷蘭時代文獻即有記錄Typol之名,相傳部落曾與荷蘭人交流。卡大地布的勢力似乎曾經一度南擴至恆春半島一帶,被當地排灣人稱為sukalu(語意「被抬轎者」)即是卡大地布往南遷移的分支。
2. 1788年(乾隆53年),卑南社頭目進京受賚,此後卑南社不再受卡大地布統治,卡大地布也不再跟卑南社有婚姻關係。
3. 1877年(光緒3年),英國人泰勒(G. Taylor)由當時恆春十八番社總頭人潘文杰陪同,來到知本。
4. 日本時代初期,卡大地布曾經協助日軍攻打太麻里一帶的排灣族人。
5. 1904年(明治37年),族人從今日知本溫泉北方山麓的kanabaguran,遷移至知本溪左岸的河階上,形成今日的卡大地布部落。
6 1952年(民國41年),真耶穌教傳入。
7. 1954年(民國43年),知本教會建堂。
8. 1956年(民國45年),日本時代所建之Palakuwan(巴拉冠)改為農會所用,部落祭儀無場地舉行。同年,知本天主堂改建水泥建築。
9. 1960年(民國49年),於部落發祥地──陸發安豎立紀念碑。
10. 1974年(民國63年),知本村由卑南鄉劃歸台東市,並分為建業里、知本里。
11 1993年(民國82年),重建Palakuwan(巴拉冠),並擴大舉辦小米收穫祭。
12. 1995年(民國84年),開始舉辦尋根活動,並恢復少年猴祭。
13. 1996年(民國85年),恢復大獵祭及舉行婦女除草團misaHor。
14. 1998年(民國87年),恢復祈雨祭bauza,並拆除茅草式的成人會所,改興建水泥式的卡地布多功能活動中心。族人不滿意此種建築方式,遂在活動中心旁再興建傳統式成人會所。同年,成立「卡地布文化發展協會」。
15. 1999年(民國88年),「卡地布多功能活動中心」落成啟用。同年,恢復舉辦「Pahudal潑水祈雨祭」。
16. 2000年(民國89年),部落舉辦「卑南族聯合年祭」。
17. 2001年(民國90年),Mavaliw(瑪法琉)、Pakaruku(巴卡魯固)、Ruvaniaw(邏法尼耀)三大領導家系的祖靈屋重建落成,並舉行3位司祭長(頭目)就任大典。
18. 2002年(民國91年),建Takuvakuvan少年會所。
19. 2005年(民國94年),整建卡地布文化園區。
20.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卡地布部落Katatipul」。
21. 2024年(民國113年)更名為「卡大地布部落Katratripulr」。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陳實(日本名川村實,1901-1973),卡大地布(知本)部落卑南族人。第一任妻絡悟拉,育有子女4人;第二任妻陳秀蘭(原名陳道子),育有子女10人。就讀台北師範時,即展現音樂天賦。1922年(大正11年)返鄉後,分別在太麻里、卑南、知本、大南等地任教,生涯中整理傳統歌謠及自己創作「讚美卡地布」等共計兩百多首歌曲。1943年(昭和18年),黑澤隆朝到知本採集歌謠時,便曾記錄3首由陳實採譜的傳統歌謠。戰後,陳實任知本國小校長、第一屆縣議員、大南國民學校校長,1955年(民國44年)退休,從此務農、整理部落史、創作音樂。曾有採編作品《臺東縣鄉土歌謠選集》(1947),現存音樂創作有〈讚美卡地布〉、〈知本古老民歌〉。
2. 吉姆鐸(日本名知本弘,1904-1945),知本社漢裔卑南族人。妻王秋月,太麻里金崙排灣族人,育有1子1女。吉姆鐸的祖父汪遠義原為居住於屏東內埔東片村客家人,道光年間為躲避官府追緝,翻越中央山脈、投靠知本社馬法溜(mavaliu)氏族領導人,與領導人之女相戀而結婚,得子汪萬成(Bara)。日本時代被台東廳指派為知本社的頭目。吉姆鐸畢業自知本公學校、台東公學校,曾任台東廳警務課擔任給仕(工友)。1923-1929年(大正12年至昭和4年)就讀臺南師範學校普通科,後任太麻里公學校任訓導(教師),更名知本弘。1934年(昭和9年),任虷仔崙公學校訓導,但因家中碾米廠經營不善,遂辭去教職回家接掌米廠,並獲台東廳委派為知本地區原住民部分保正、台東廳地方稅調查委員。1935年(昭和10年),協同部落三大氏族頭目,協助族人建造新式家屋,是台東地區最早由原住民自行規畫的社區之一。因疏於經營,而將碾米廠轉讓給漢人林光星。任保正期間,遇乾旱,他將所有田產向日本勤業銀行質押貸款,從長濱、關山等地購入稻米,接濟族人,並貸款給族人。後因族人無力償還貸款,知本弘唯恐田產被銀行拍賣,乃將田產改登記為數名親族所共有,導致戰後延伸出許多糾紛。知本弘處事公正,尤其在處理漢、原紛爭方面,每每讓漢人心服。後積勞成疾而病故,年僅42歲。
3. 曾建次(Dangalo Kingzi,1942-),卡大地布部落卑南族人。1998年(民國87年)當選天主教花蓮教區輔理主教,為台灣第一位原住民主教,2017年(民國106年)退休。他曾收集卑南族口傳及德國籍神父費道宏(Rev. Patrick Veil)、山道明(Rev. Dominik Schruders)早年錄製的資料,出版為《祖靈的腳步》(1999)。書中整理卑南石生支系神話、傳說等口傳歷史。另著有《卑南族母語彙錄》(1997)、《卑南族簡易字》(2009)。
4. 盧華昌(1945-2011),卡大地布部落卑南族人。在屏東三地門受到撒古流.巴瓦瓦隆作品啟發,決定建立屬於卑南族風格的天主堂,將天主堂融入卑南族文化元素。他與妻子洪瑞玉成立立喀大德伴.包哇文化工作室,積極投入部落的社區營造。另有木雕作品,記載部落的生活、重大儀式、過去人物。
5. 林志明(伊命.瑪法琉,1966-),卡大地布部落卑南族人。國中畢業在外闖蕩後,回到部落協助重建傳統的巴拉冠青年會,擔任青年會副會長。後與頭目哈古、阿美族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學習傳統及當代木雕創作。2012年(民國101年),作品「拿走」系列榮獲第1屆Pulima藝術展首獎,並由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6. 米類.瑪法琉(1962-),卡大地布部落卑南族人。銘傳商專畢業後即赴日本東京修習空間造型設計。2006年(民國95年),回台經營文創商品設計的米類工作室,作品結合傳統與現代藝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