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
名稱
  • M
    Pinaski下賓朗部落
  • I
    卑南族Pinaski
  • H
    下賓朗 hâ-pîn-long
    部落 phu-lo̍k
  • T
    下賓朗 ē-pin-láng
    部落 Pōo-lo̍k
  • J
    Pinaski
  • E
    Pinaski
族別
  • 5P 卑南族 Pinuyumayan
分類
撰寫者

Pinaski下賓朗部落


部落概述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12-18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232戶【總人口數】670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37人50%【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333人50%【民族比例】卑南族36%、阿美族4%、排灣族3%、布農族2%、魯凱族1%、其他4%。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106戶,445人。主要民族為卑南族,使用初鹿卑南語。

部落內有【學校】賓朗國小、賓朗國小附幼、【派出所】台東分局卑南分駐所、【教會】比那斯基長老教會、賓朗天主堂、【社團組織】下賓朗社區發展協會、【其他】賓朗社區活動中心、賓朗老人暨多功能活動中心、下賓朗集會所、卑南遊客服務中心。

遷徙與由來

據傳部落原居於Kuwau(今南王棒球場北邊山腳下),之後遷至Wariwari(今十股山腳下),又因蟲害再遷至Zekar(今賓朗村後湖山頂平台),又因瘟疫而遷至Makatras(今高台),之後又遷至Pinaski。1937-1950年(昭和12年至民國39年)間,政府將Pinaski遷至現址。

歷史事件

1. Pinaski族人源流分為二個系統:其中一支自卑南社而來,後裔即今日的Paelravang家族;另一支源自卡大地布(知本),因住屋遭白蟻侵襲而往下遷移高台Makatras附近的Kinavuraw,後因瘟疫再次遷移到Sarapungan(今十股公墓附近),與同樣因瘟疫而來的卑南社Paelravang家會合,一起遷到部落前方種植甘蔗稱為Makaluz的地方,日本時代前期稱為「檳榔樹格社」。

2. 1916年(大正5年),因為部落發生大火,在日本政府督導下,族人遷到部落現址。

3. 1937年(昭和12年),更名為與Pinaski讀音相近的「日奈敷」。

4. 戰後,設置「檳榔村」,後因筆劃多且意俗,更名為「賓朗村」。由於部落靠近台東市區、地勢稍低,稱為「下賓朗」。

5. 1960年(民國49年),天主堂落成。

6. 1996年(民國85年),部落因主辦卑南族聯合年祭,族人逐步恢復民國50年代中斷的少年會所成員訓練以及少年年祭。

7. 1998年(民國87年),重建成人會所。

8. 2004年(民國93年),由下賓朗協會推動成立「Pinaski青少年文化樂舞團」。

9.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下賓朗部落Pinaski」。

10. 2018年(民國107年)11月23日,舉行部落巴拉冠用地取得簽約儀式,從漢人地主手中拿回巴拉冠用地所有權。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孫菊花(Sunay,1938-),下賓朗部落卑南族人。從小就和部落長輩學習製作衣服,具備現代服飾設計與製作的經驗,後轉而從事織布,曾在東區職訓局擔任編織班教師。致力於延續、推廣卑南族傳統織布技術。同時精通傳統織布與刺繡,採用新式高織機織作。

2. 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1953-),筆名海若,下賓朗部落卑南族人,作家、學者。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碩士。曾先後任教於東吳大學哲學系、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系。亦出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監察院副院長等職。1993年(民國82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並擔任多部原住民族文學選集主編。作品有《久久酒一次》(1991)、《神話之美—臺灣原住民之想像世界》(1997)、《山海世界—臺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語言、文化與政治》(2010)等。

3. 董恕明(1971-),下賓朗部落卑南族人(原漢混血),文學學者、作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為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她的〈邊緣主體的建構: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2003)是第一本原住民文學博士論文。詩作〈童話〉獲得第2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詩歌組第2名(2001)。著作有《雲與樹的對話》(自刊)、《Ina傳唱的音符 /pinaski:部落變遷中的女性 (1980-1995)》(2012)、《山海之內天地之外:原住民漢語文學》(2013)、詩集《紀念品》(2007)。

4. 瑪籟.瑪卡卡如萬(漢名林琳,1980-),下賓朗部落卑南族人。中學以後離開部落到都市求學,開始學習融合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文創設計。擅長利用十字繡技法創作。2009年(民國98年),參與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將卑南服飾的十字繡技法,數位化整理成部落傳統衣飾配色手冊。2012年(民國101年),以複合媒材創作的戶外裝置作品〈在尋找之前找尋〉獲得南島國際美術獎首獎。2015年(民國104年)與丈夫黃錦城成立「巴卡芙萊」設計工作室,作品屢獲各獎項佳績。

參考文獻:
  • 林修澈,《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年。
  • 孟祥翰,《卑南鄉志》,台東:台東縣卑南鄉公所,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