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
名稱
  • M
    Taromak達魯瑪克部落
  • I
    魯凱族Taromak
  • H
    Taromak phu-lo̍k
    部落
  • T
    Taromak部落 Pōo-lo̍k
  • J
    Taromak
  • E
    Taromak
族別
  • 6R 魯凱族 Rukai
分類
撰寫者

Taromak達魯瑪克部落


部落概述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全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493戶【總人口數】1388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235人89%【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153人11%【民族比例】魯凱族74%、排灣族4%、阿美族3%、卑南族3%、布農族1%、其他3%。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499戶,923人。主要民族為魯凱族,使用東魯凱語。

部落內有【學校】大南國小、大南國小附幼、【教會】大南長老教會、東興天主堂、【社團組織】東興社區發展協會、達魯瑪克部落守望相助協會、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其他】東興社區活動中心、達魯瑪克文化園區。

遷徙與由來

發祥於中央山脈巴油池(小鬼湖)一帶。經多次遷徒至Kintool肯都爾山、再到Kapaliua(卡帕里瓦,距今東興村約十公里)定居。1926年(大正15年),政府將達魯瑪克東遷至Doo(兜,於現大南水利發電廠上方)與Irila(比利良,於現大南水利發電廠下方)。1941-1942年(昭和16-17年)遷至現址。1945年(民國34年),遷至現利嘉溪南岸,建立蘇巴陽的小部落。1969年(民國58年),因火災於原地重建,即今達魯瑪克。

歷史事件

1. 約在1553年,部落先祖在Bazo湖(今台東縣利嘉溪與屏東縣隘寮溪的分水嶺)附近,建立大南社。

2. 約在1593年,魯凱人遷移至Bazo湖西北方的Kindo'or(肯杜爾山),居住在Kacikela。

3. 1713年(康熙52年),因發生天花疫情,部落人口銳減,族人遷至Kapaliva舊社,為維護聚落安全,部落貴族邀請霧台魯凱人與鄰近聚落的排灣族人(swa Adayn)移居舊社,負責鎮守聚落的東側與西側,抵禦外敵。

4. 1926-1928年(昭和1-3年),日本政府對大南社(Taromak)實行集團移住政策,將全社遷移到利嘉溪畔的比利良('Ilrira),同時引進水稻耕作,將嘉蘭社排灣族人遷入大南社耕作水稻,稍晚更有太麻里一帶居民移居。

5. 1941-1942年(昭和16-17年),繼續執行移住政策,將Kapaliva舊社魯凱人遷移到'Olravinga(今稱東園,位於大南溪下游的利嘉溪流入台東平原的三角地帶),使他們能就近照顧水田。

6. 戰後,舊社魯凱人繼續往利嘉溪下游山谷平原區域開發,並陸續遷至現居地,同年夏天颱風挾帶的豪雨沖毀了大南溪北岸的家屋,受災戶被安置在蘇巴揚。

7. 1963年(民國52年),歷經二年水災,比利良的居民移居到新園橋旁的山丘台地蘇巴陽(Saso'aza),後更名為撒舒爾雅部落。

8. 1969年(民國58年),愛爾西颱風登陸,熱風使聚落失火,燒毀160多戶房屋,40人因此喪生,部落組成大南村村里重建委員會重建房屋。

9. 1970年(民國59年),在當時外省籍村長建議下,居民要求改「大南村」為「東興村」。

10. 1974年(民國63年),為使台東鎮增加人口以升格縣轄市,蘇巴揚被劃入台東市轄區範圍。

11. 2013年(民國102年)部落名稱登記為「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

12. 2017年(民國106年),設立「達魯瑪克綠能股份有限公司」,為全國第一家綠能電廠。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古家良保(1905-1941),大南社魯凱族人,出身大南社最大貴族Lavarius,父親Takirakirao為部落大頭目。大南蕃童教育所、台東公學校高等科、台南師範學校畢業。1932年(昭和7年)畢業後,返鄉任大南警察駐在所巡查,兼任大南教育所教師。擔任巡查期間,教導族人水田耕作技術,領導族人修築大南圳,平等分配耕地,並親自測量規劃將部落遷至河對岸的東園,以免水患。同時,也擔任大南社青年團團長,領導族人建設夜學會場,致力於國語教學。1933年(昭和8年),在台東廳蕃地教育講習會擔任講習員,講授國語、算數複式教學法,同時籌組禁酒會。1936年(昭和11年),廢除平民須向貴族繳納粟租、獵租、祭祀租的階級社會慣例,並改革風俗,使東魯凱族生活日趨現代化。1939年(昭和14年),大南社被選為台灣八大模範蕃社,同時古家良保調任卡拉達蘭駐在所,仍兼任教育所教師。1941年(昭和16年)積勞成疾,病逝於卡拉達蘭,得年37歲。

2. 孟田榮(日本名木田榮一,1916-1978),大南社魯凱族人。台東農林國民學校畢業,台東廳臨時教員養成講習會結業,曾在太麻里地區公學校擔任教員,後赴上海擔任軍屬。戰後返台,由於熟悉中國事務與語言,受到政府重用,曾任大南國民學校校長,動員大南國校教師與村中長老協調,依照部落六大氏族確立以古、孟、王、林、陳、劉等6種漢姓為姓氏,附屬小社Ataiin社排灣族人則以潘為姓,順利完成改姓工作。1952年(民國41年)任第3-4屆縣議員,協助新園排灣族人爭取山地保留地,推動改善大南圳灌溉工程,納入台東農田水利會系統,改建為水泥圳。由於達魯瑪克部落(大南社)被劃為平地行政區,政治上處於弱勢,孟田榮推動達魯瑪克與同被列為平地原住民的新園排灣族部落合併為大南鄉,然未能實現。卸任後,致力於長老教會福音傳播與推廣原住民儲蓄互助。1973年(民國62年),與村中長老合作成立東園儲蓄互助社,並曾擔任主席。1978年(民國67年)病逝。

3. 沈文程(1954-),達魯瑪克部落出身,母親為魯凱族人,知名歌手、演員、主持人。自空軍機械學校(今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常備士官班畢業後,於台中清泉崗機場擔任機械維修員。退役前的聚餐中,沈文程上台演唱英語歌曲受到餐廳經理賞識並邀請駐唱,從此進入演藝界,有著「非洲白馬王子」的外號。1983年(民國72年),首張專輯《心事誰人知》,一炮而紅,熱銷破百萬張。1984年(民國73年),再發表《漂泊的𨑨迌人》。他的〈來去台東〉、〈小河之歌〉皆是在異鄉想念家鄉而寫下的歌曲。1999年(民國88年),榮獲第10屆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歌手獎。2013年(民國102年)以《寶島漁很大》榮獲第48屆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獎。

4. 潘明德(1954-2002),達魯瑪克部落魯凱族人。雕刻家,除傳統頭像、百步蛇等圖紋,也雕刻魯凱族盪鞦韆等。

5. 杜茂中(希瓊,1969-),達魯瑪克部落魯凱族人,藝術家。「豆穀畫(豆畫)」的創始者,利用部落種植的豆類與穀物,排出部落的傳統圖樣、人物、神話故事,製作出傳統刺繡圖紋、佩飾、頭飾、帽飾等。

6. 羅美玉(麗樂絲姆,1955-),達魯瑪克部落魯凱族人。從小跟隨長輩學習傳統織布與刺繡。1997年(民國86年),受訓成為原住民族傳統服飾教師,從此開始從事刺繡藝術創作。她以傳統的魯凱族服飾十字線繡、琉璃線繡為主,刺繡創作顯著反映魯凱族地方生活特色,具有代表性,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登錄為重要文化資產傳統工藝。

參考文獻:
  • 林修澈,《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年。
  • 孟祥翰,《卑南鄉志》,台東:台東縣卑南鄉公所,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