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概述
位於台東縣海端鄉廣原村3-5鄰。
戶口數字,根據2016年(民國105年)的精確數字:【戶數】87戶【總人口數】327人【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286人87%【非原住民人口數百分比】41人13%【民族比例】布農族78%、阿美族4%、排灣族2%、泰雅族1%、鄒族1%、其他2%。2023年(民國112年)年底原民會公告數字,原住民共76戶,282人。主要民族為布農族,使用巒群布農語。
部落內有【派出所】關山分局龍泉派出所、【教會】龍泉長老教會、【其他】Takimi龍泉文化健康站。
遷徙與由來
部落原居於大崙溪流域的Tailum、Lulum、Kautu一帶。1933年(昭和8年)間,陸續將Tailum、Lulum、Kautu地區族人遷至龍泉派出所後方山丘。之後因風災屋舍全毀,又遷至現址。
歷史事件
1. 1918年(大正7年),在日本人長期封鎖下,丹那社(Tatana)頭目向日本政府「謝罪」,希望可以重啟物資交換補給,並甘願承擔各項工程。
2. 1932年(民國21年),大關山事件(檜谷事件)。
3. 1932-1933年(昭和7-8年),丹那社被日本人強制遷至瀧(今龍泉部落)。
4. 2012年(民國101年)部落名稱登記為「龍泉部落Takimi」。
重要人物與事蹟
1. 王光明(Spali Suqluman,日本名:谷元靜雄,1902-1967),布農族人,生於下馬部落,婚後與弟Ibi一同移居網稠社今龍泉部落,是最早遷入龍泉的家族,故擁有大片土地。日本時代大關山事件後,政府將原先居住在大崙溪流域的Tailum、Lulum、Kautu的Suhluman、Takisvilainan、Ispalidav等氏族陸續遷移至龍泉部派出所後方陡山丘,由於這些家族家屋簡陋且苦無耕地,王光明兄弟遂將其超過二分之一的土地無償分給遷移到此的Takisvilainan(邱氏)、Ispalidav(余氏)家族使用。戰後,王光明被指派為海端鄉鄉長。
2. 霍斯陸曼.伐伐(漢名:王新民,1958-2007),龍泉部落布農族人。妻潘慈恩Qalin Labacekelj,屏東三地門鄉排灣族人,育有2女。海端鄉廣原國小、池上鄉福原國小、池上國中、高雄縣六龜國中畢業,保送屏東師專。畢業後,任教於高雄縣桃源鄉桃源國小20餘年。1996年(民國85年)自教職退休後,投入原住民的文學與史學,埋首於以布農族為主軸的神話故事,並至妻之故鄉三地門創立帝哈寧(dihanin)工作坊,從事傳統文化技藝創作。作品陸續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臺灣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小說佳作、南投文學獎小說正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小說佳作、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小說佳作、原住民文學獎散文組第一名、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小說優選。2007年(民國96年),《玉山魂》榮獲臺灣文學獎。著有《玉山的生命精靈》(1996)、《那年我們祭拜祖靈》(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1997)、《黥面》(2001)、《玉山魂》(2006)等,亦協力完成高雄縣政府編纂原住民鄉土教材第一輯(布農族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