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代初期,原住民族學術研究與教育事務推動還未那麼受重視之際,國內原住民族學術研究的單位,不外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大人類學系與政大民族學系而已。至於教育研究也多是個人點綴式的計畫,而教育事務則是把原住民族教育「一般化」、「問題化」,殊少將原住民族視為主體而進行教育研究或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政策。
2019年(民國108年),國內與原住民族有關的中心已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如:國家教育研究院設立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百餘所大學設立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22個縣市設立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不少大學設立原住民族〈教育與研究〉中心;然而在民國82年左右,國內就僅有花蓮、台東、屏東、台中、新竹五所國立師範學院設立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不但數量有如鳳毛鱗爪般的珍稀,在那個時代更顯現獨領風騷之意義。
五所師範學院所設立的中心其主要職掌有:1. 研究及發展國民小學原住民族文化課程;2. 研究原住民學生學習式態及動機,提出因應的教學方法;3. 探討原住民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適應,以促進其未來進路發展;4. 蒐集原住民族教育問題,進行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以作為政策倡議之基礎;5. 辦理與協助輔導區國小原住民族教育教師在職進修活動;6. 輔導並協助原住民族地區學校教育人員參與學位進修與研究;7. 調查及整理原住民族文化、語言、歷史及相關學術研究,提供學校與部落參考運用;8. 辦理原住民族教育會議、學術活動及工作計畫,推廣原住民族教育。9. 與國內外研究機構進行學術交流。
眾多的研究與推廣職掌必須有足夠的人力與資源才得以落實,然而各中心的人力僅置有主任一人,由學校的教授兼任。學校各年度也只編列推動基本業務的經費給中心,至於其他的人力與業務資源需求,則必需仰賴各中心向教育部或原民會申請相關工作計畫,始得支應,若無工作計畫之委託,則中心之業務就無以推動。各中心關於研究與課程教學的業務,因人力與資源不足,成果偏少,大部分的任務則集中在相關工作計畫或會議的召開。例如五個中心各曾辦理了以下的某1-2個計畫:出版《原住民教育季刊》、「設立原住民教育資源教室補助計畫」、「原住民鄉土教材編輯計畫」、辦理「中央與地方原住民族教育事務協調會議」、辦理「輔導區原住民地區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獎助學金發放計畫」、「國民中小學原住民學生獎學金發放計畫」、辦理「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等等。
整體而言,雖然五個中心所推動的業務尚未對原住民族教育產生關鍵與長遠的影響,但是在那個時期,其實已是國內推動原住民族教育的重要基石,值得留下紀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