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7
名稱
  • M
    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
  • I
    阿美族Yuen-cu-min syang-tu-wen-hwa-cyaw-cay
  • H
    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 Ngièn-chhu-mìn-hiông-thú-vùn-fa-kau-chhòi
  • T
    原住民 Guân-tsū-bîn
    鄉土 Hiong-thóo
    文化 Bûn-huà
    教材 Kàu-tsâi
  • J
    原住民郷土文化教材 げんじゅうみん
  • E
    Indigenous Cultural Curriculum Materials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


  國內鄉土教育的發韌係自1987年(民國76年)戒嚴,故李前總統登輝於1988年(民國77年)繼任後,提出「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作為國家政策指導原則,國內主張鄉土教育之主張隨之興起,繼而1990年(民國79年)民進黨六縣市共同聯合主辦第一次「本土語言教育文問題」學術研討會,會中核心主題係將推動「雙語教育」列為七縣市的教育政策之一,促使鄉土教育經由地方政府草根式的推動,由下而上影響國家教育政策,鄉土教育遂漸成為體制內的教育重點。

  教育部亦於1993年(民國82年)修訂公布「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三至六年級增設每週一節的「鄉土教學活動」,1994年(民國83年)公布「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並於1996年(85學年度)國中正式設科教學,隔年(87學年度)國小正式設科教學。包括河洛、客家及原住民各族群,均展開鄉土文化與母語教材的編輯工作,以配合87學年度三年級鄉土教學活動和團體活動的實施。

  其中,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是一套具有實驗精神的教材,早自1992年(民國81年)教育部《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綱要》中即規劃「於五年內預計編印原住民文化基本補充讀物共四種,分送各及原住民教育教師及學生使用。」,另依據1992年(民國81年)「台灣省原住民社會發展方案第二期四年計畫第一年(八十二年度)實施計畫」,並於1993年(民國82年)9月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八十二年度原住民師資培育與進修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計畫」,邀集原住民教師種子教師、教師研習及製作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專輯。

  教育部自1994年(民國83年)始,委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召集孫大川、浦忠成等多名學者專家和國小校長、主任,組成「原住民鄉土教材編輯委員會」;另由10族之校長、主任和教師所組成之「各族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小組」,逐年進行三至六年級之學習手冊和教師手冊編輯工作,以及視聽媒體之製作,至1998年(民國87年)完成了三至六年級之教材。除了各族鄉土文化教材的編輯工作外,為落實教材之實施,教育部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又於85學年度開始,自三年級逐年進行10族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之試教工作,以搜集試教教師意見,作為正式推廣前鄉土教材修訂之用。

  「各族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小組」分10族,均由該族之校長或主任擔任召集人,負責平日之工作進度掌握、編輯會議之召開及教學觀摩會之規劃統籌工作,是各族編輯工作之最重要領導。各族之召集人因各種因素之影響,亦曾有調整,歷年來曾任各族召集校長和主任名單如下:泰雅族:新竹縣尖石鄉梅花國小高崇賜校長;阿美族: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國小李來旺校長、花蓮縣富里鄉東竹國小林碧霞校長;賽夏族:苗栗縣南庄鄉東河國小陳招池校長、新竹縣五峰鄉五峰國小林勝和校長;邵族:南投縣魚池鄉德化國小陳碧桃校長;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久美國小馬彼得校長;鄒族: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國小浦忠勇校長;魯凱族:屏東縣霧臺鄉霧臺國小杜傳校長、高雄縣茂林鄉茂林國小陳誠主任;排灣族:屏東縣來義鄉來義國中高正雄校長;卑南族:台東縣台東市南王國小鄭玉妹校長;雅美族:台東縣蘭嶼鄉蘭嶼國小劉淑蘭校長、台東縣蘭嶼鄉椰油國小林杉樹校長。擔任各族召集人之校長和主任,大多數均為各族群人,亦有少數非本族群者。

  教材編輯階段亦由10族分別辦理教學觀摩會,教學演示內容,以正在編輯之學年中某一節課為主,以廣徵各方意見,作為正式編輯之修訂依據。83學年為三年級、84學年度四年級,85年度辦理五年級,86學年度則辦理六年級。擔任教學演示之教師,有本族之教師,亦有非本族之教師,以為未來正式實施的彈性考量。

  各族逐年印刷完成之鄉土文化教材,自85學年度開始,又啟動了「十族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試教計畫」,由各族召集學校連絡各縣市之本族學校,選擇1-8所不等之試教學校,總計35所,自三年級開始逐年進行整學年的試教教學,以搜集試教教師之意見,作為正式版本之修訂依據。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亦將10族35為試教師聚集於板橋,針對各族三至六年級之試教教材進行研習。對分散在不同縣之大多數族群而言,具有使教材更具包容性的作用,以彌補編輯小組成員無法包含所有各縣教師之缺憾,此即課程發展之「板橋模式」,使課程具有發展性、群體性與整體性,這種做法,在鄉土教材中是少見的特例。

  教材於1994-2000年(民國83-89年)間陸續出版,是一部全面性提供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知識,並推行於國小三至六年級鄉土教學課程中使用的教材,全套包含原住民10族(含當時的原住民9族,外加邵族),原規劃為40冊課本及40冊教師手冊,修訂為課本30冊以及教師手冊30冊,六年級課本及教師手冊未能付印,乃因凍省使經費無著所致。

  由於原住民族文化實踐在教學上所涉及的領域甚廣,也因此本套教材編寫的目標上即設定在增進原住民學生對歷史、地理、自然、語言和藝術的認識,故於教材內容中即呈現了豐富的民族誌材料,含括民族的分布範圍、服飾藝術、屋舍建築、神話傳說、社會制度、祭儀文化、工藝創作、民俗歌謠等。

  於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工作開始時,各族編輯者即共同決定不以族語而 以各族的文化來發展教材內容,但也配合文化讓兒童學習相關的族語,以引起兒童學習的興趣,因此各族均以此原則在各大單元或小單元之後,設計「母語練習」。各族或採羅馬字或採漢字拼音,乃因編輯當時原住民族語的拼音系統和族語書寫系統均尚未完備,沒有可供10族共同遵行的標準。雖然,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考試在2001年(民國90年)舉辦,納入原住民族語言教學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2002年(民國91年)始上路,鄉土文化教材中所規劃的「我會說母語」單元,在認證考試之前即出現,族語已經跟教材連結在一起,以是鄉土教材編輯中的重要進展。

  除了學習手冊採圖片搭配適合國小學生閱讀的淺顯文字,利於學生理解;於教師手冊的編寫內容也補充許多文獻資料,俾提供老師也能對該族的民族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也設計許多教學教案,讓老師得以運用在教學活動上。

  教材內容中對於民族特色都有清楚的介紹,也展現出了各族的特色,例如於阿美族的教材中即會介紹以野菜文化、豐年祭典、年齡階級;排灣族的教材中對於貴族社會、陶壺與木雕、石板屋建築、琉璃珠工藝的介紹,即是該族教材的特點;如邵族文化有兩個重要的特色,即白鹿傳奇說起,述說邵族遷徙的故事,以及在邵族祭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先生媽」,在教材中也有特別介紹。

  目前,因應九年國教課綱的修正,原住民族文化也已納入並散見在民間版本的各科課本中,加上隨著原住實驗學校的設立,更加著重在地文化及語言融入在學校教育的做法,原住民學生所能學習到的文化知識應可更加完整且在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