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類神話傳說的概要情節
原住民族的射日傳說中,大多描述以前天空中有數個太陽,數量從兩個、三個多個不等,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因此有勇者前去射日。射日勇者的年齡與人數,各族群說法不一,部分族群只有一人或兩人,也有族群指出是由數人組成射日隊伍,甚至歷經三代才完成射日。
射日後,有的族群傳說會特別描述射落的太陽變成月亮,天上從此有了太陽與月亮,天地有了白晝與黑夜的區別。此外,多數神話也會提及倖存下來的射日英雄,往往返回家鄉時已是垂垂老矣。
二、16族各族的神話傳說概要
阿美族
未收集到相關神話。
泰雅族
1.泰雅族的射日神話中,有1個太陽(B280-281、B286、B288、B290-291、B299-300、B312、C159、C169、D468-472、H2-3),也有2個太陽(A25-26、B280-281、B293、B302-303、B309-312、B316、B320、B322、C163、D465-467、F253-256、G18-19、I231、J175ii)。
2.射日的原因有天氣炎熱、草木不生,沒有夜晚、人無法休息(A25-26、B280-281、B286、B288、B299-300、B302-303、B309-312、B320、C14、C155、C159、C169、D62-64、D465-471、D472iii、E1-2、J174);另外也有故事是因為太陽運行時間過長,白天和黑夜持續半年到一年,生物難以生存(B312、D471-472、H2-3、J175i)。在沒有夜晚的故事裡,特別提到族人以火繩計算時間,再以換工的方式輪流休息(C14、D62-64)。
3.參與射日的人,從一代到三代不等。只一代就完成射日的故事裡,有1-5人參加(B280-281、B311-312、B322、C163、D468i、D468iii-468iv、D471-472、I231、J175i -175ii)。兩代完成射日的故事,有老人帶青年(B286、B288、C14、C168、D62-64、D472i)、青年帶少年(B290-291)、青年帶嬰兒(B299-300、B309-310、D468-471、H2-3)、父子(B316、B320、C159、D468ii、D472iii、J174)、一對男女(C169),也有一對男女射日途中生下嬰兒的情節(C155、D471iii、E1-2)。三代完成射日的故事,通常是先有一隊射日勇者出發,經過數十年垂垂老矣後仍走不到目的地,於是派人回到社中求援,此時的支援隊伍為青年和嬰兒,最終由成年後的嬰兒世代完成射日(A25-26、B302-303、D465-467、F253-256、G18-19)。沿途有人因年老而死(A25-26、B290-291、B299-300、B302-303、B309-310、C14、D62-64、D465-471、G18-19),也有人在接近太陽時因為中暑(B280-281、D471i)或過度興奮而死(B299-300、D468-471)。
4.射日花費時間從三年(C169、D471ii)、十多年(B299-300)到數十年(B280-281、B290-291、B293、B302-303、B309-310、B312、B316、B320、D465-467、D468- 472)都有。
5.所攜帶的糧食有小米(A25-26、B280-281、B286、B290-291、B299-300、B302-303、B309-310、B312、B316、D465-471、D472ii、G18-19)、柑橘(A25-26、B280-281、B290-291、B302-303、B309-312、B316、B320、B322、C155、C168-169、D465-471、D471iii、D472ii、E1-2、F253-256、G18-19、I231)、李子(B280-281、B311-312、C169、D468-471)、枇杷(B309-310、D465-467)、柿子(C155、D471iii、E1-2)、桃子(C169)、香蕉(F253-256),並沿途種下種子。小米存放在竹管耳環中(B280-281、B286、B290-291、B299-300、B309-310、D468-471),當時的年代,只要一粒小米,就能讓所有人吃飽(B312)。
6.射日的地點有西方(B286、B288、B293、B311-312、B320、C168、D468iv、D471-472)、東方(B299-300、D468-471)、接近太陽的地方(B280-281、B290-291、B309-310、D468i、D471iii、E1-2、H2-3),也有的故事強調是在橘子樹上射日(C163、D468i、J175ii)。
7.射日方法有用箭射(A25-26、B286、B288、B309-310、B316、B320、C14、C169、D471ii-471iii、E1-2、F253-256、G18-19、I231),也有用鋸子鋸(C159、J174),或用工具砍(B290-291、B312)。也有故事強調將木鼠的陰莖(B293、D465-467)或熊的陰莖(B299-300、D468-471)綁在箭頭射日。還有一種特殊的故事,是將其中一個太陽抹上泥巴、降低亮度,這顆太陽後來便成為月亮(B311-312、D468iv)。
8.有的故事一次就射中太陽(B309-310、B316、C155),有的故事第二次才能成功擊中太陽(A25-26、B302-303、C14、D62-64、D465-467、F253-256)。
9.在一個太陽的故事中,通常是將太陽劈成二半,分別成為太陽、月亮(B286、B288、B290-291、B299-300、B312、C155、C159、C169、D468- 472、D472ii-D472iii、J174);另外也有月亮從太陽中迸出的故事(B280-281、D471i)。
10.太陽被射中後,有些故事會提到噴出的血塊擊斃射日隊伍中的一人(A25-26、B302-303、B312、B316、B320、C155、C168、D465-467、D471-472、E1-2、F253-256、H2-3、I231)。
11.被射中的太陽成為月亮(A25-26、B280-281、B293、B302-303、C163、D465-467、F253-256、G18-19、I231),傷痕成為月亮的陰影(C163、D465-467、F253-256、J175ii),噴出的血塊成為星星(A25-26、B302-303、D465-467、F253-256、G18-19),從此天地有了日夜。另外也有故事強調射中太陽之後,天地漆黑了十天,第十一天月亮才出現(C163、D468i、J175ii)。
12.倖存者都是很久以後才回到家,狀況有分:路途遙遠;天黑路不好走(F253-256);迷路幾十年(C169、D471ii)。多數會沿途摘取射日途中種下的水果維生(B290-291、B309-310、D465-471、D471iii、E1-2)。還有一種特殊的故事,是射日隊伍在途中(B288)或歸途(B286、D472i)遇到滿臉鬍子的人,雙方產生爭執,4人死亡,只剩1人繼續前進。也有歸途時其餘人死亡,剩1人回家(B322、C168、C169、D468iii、D471ii-471iii、E1-2)。
13.倖存者回到家都已是老人(C14、D62-64、D471iii、H2-3、I231),無人或少有人知曉,需要經過一番解釋,社人才知道他們就是長輩所說的傳說中的人物(B302-303、C155、D465-471、E1-2、F253-256)。
14.有一說是射日後回到社中的人說,天上也有山、河、人(B311-312、D468iv)。另外也有特殊的案例,不是射日而是射月。
15.射月的故事中,天上沒有太陽只有月亮,天地一片漆黑。兩名族人決定前往西方射月, 去除月亮上的陰影。射月後,月亮的陰影消除, 變得光明(D491-493)。但這類故事中並未說明現在的太陽和月亮分別為何。
參考文獻: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 泰雅族》頁25-26。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五冊 泰雅族 前篇》頁280-281、286、288、290-291、293、299-300、302-303、309-310、311-312、316、320、322。
C《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七冊 泰雅族 後篇》頁14、155、159、163、168-169。
D《生蕃傳說集》頁62-64、465-472、491-493。
E《台灣蕃人的口述傳說》頁1-2。
F《臺灣蕃族志 第一卷 》頁253-256。
G《台灣原住民史 泰雅族史篇 》頁18-19。
H《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未刊行)頁2-3。
I《南澳的泰雅人 上冊 》頁231。
J《台灣南島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頁174-175。
排灣族
1.排灣族的射日神話中都有兩個太陽,輪流出現、沒有夜晚(A119、A120i、A120iii、B286、B298、B301、B315、C485i -485iii、D58-59、E26、E55、F175)。有些故事特別強調在 兩個太陽之外,當時的天很低,離地不遠,因此人類生活的環境更困苦(A120ii、B285、B297、B298、C485iii、E26、E55、F175)。
2.負責射日的人有祖先神(A120i-120iii)、頭目的祖先(A119)、一對兄弟(B315、C485i、D58-59)、孕婦(B297、C485iii)、婦人(A120iv、B285、E26)、某一人(B286、B298、C485ii)。
3.消滅太陽的方式有以箭射(A119、A120i、B286)、以水或熱水澆(A120iv、B285、B297)、以杵攻擊(A120ii -120iii、B285、B297 -298、B301、C485iii、E26、E55、F175),或給太陽蓋被子、讓太陽睡覺(A120iii)。在描述天空很低的故事中,通常會以杵撞太陽,或是組合以杵頂天(A120iii、B285、B297)、以水潑太陽(B285、B297)、給太陽蓋被子(A120iii)等行為。
4.排灣族射日神話都有一個共同的結局,最終受傷的太陽變成月亮(A119、A120i-120iv、B285-286、B297-298、B301、B315、C485i-485iii、D58-59、E26、E55)。也有特別描寫太陽受傷後墜入海裡,一年後回到空中變成月亮(B301)。在描述天空很低的故事中,也會提到天和太陽同時被頂高而上升(A120ii-120iii、B285、B297、E26、E55、F175)。
5.兄弟射日的故事中有一段特別的情節。一對兄弟出發射日,途中經過平地人的聚落,其射日義舉贏得平地人的讚賞。另外,射日是由弟弟完成,但弟弟隨後被太陽噴出的血砸死,只剩哥哥回到部落(B315、C485i、D58-59)。
參考文獻: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頁119-120。
B《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賽夏族》頁285-286、297-298、301、315。
C《生蕃傳說集》頁485。
D《台灣蕃人的口述傳說》頁58-59。
E《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頁26、55。
F《台灣南島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頁175。
布農族
1.布農族的射日故事中,描述太陽有1個(A23-24、B87-89)或2個(A175-176、A181-183、A196、A200-201、A213、A213-214、A216、B476-477、B477-480、B480-481、B481-482、C22-23、D20-24、E120-121、E124-125、E136、F176、F176-177、F218-219、F231-232、G16-47)。
2.人類之所以射日,是因為有小孩被太陽曬死(A23-24、 A181-183、A200-201、A213、A216、B87-89、B477-482、D20-24、E120-121、E136、F176、F218-220、F231-232、),小孩變成蜥蜴(A23-24、A200-201、B87-89、B477-480、D20-24、E136、F219-220、F231-232、G16-47)。
3.於是,小孩的父親或獨自一人(A23-24、A200-201、B477-480、E136、F219-220、F231-232)、或帶著兒子(A182-183、A213-214、B480-481、D20-24、E120-121、E124-125、F218-219)、或號召一群人(G16-47)、或派兒子隻身前去(A181、F176)射日。也有故事是由某一社集結所有人(A175-176、A213、A216、B476-477、B481-482、C22-23、F176-177),決定去射日。
4.旅途的糧食是小米(A23-24、A181-183、A213-214、B87-89、B480-481、D20-24、E120-121、E124-125、F176、F218-220)。也有一說提到射日者在出發前,於屋前種下橘子樹(A23-24、A182-183、A200-201、A213-214、B87-89、B480-481、E218-220、F231-232)。
5.小米存放的位置眾說紛紜,有耳朵(A23-24、A182-183、B87-89、B480-481、E124-125、 F218-220)、耳洞(D20-24),也有指甲縫(E120-121、E124-125)。
6.射日地點,有的描述在海邊(A181、F176),有的則在巨石後(A216、B481-482、G16-47)。
7.有人以草遮蔽太陽強光照射,但無效(A23-24、B87-89),只有山棕葉能遮擋陽光(D20-24、E124-125)。
8.射日的工具,有箭(A23-24、A175-176、A181-183、A196、A216、B87-89、B476-482、C22-23、F218-220、G16-47),也有槍(A200-201、A213、E120-121)。若是描述用槍,通常故事發生的年代已經很晚。
9.有關射中太陽的描述,有的只有簡單提及射中(A176、A196、A200-201、A213、B477-480),也有的清楚指出射中太陽的眼睛(A23-24、A175-176、A181-183、A216、B87-89、B476-477、B480-482、C22-23、E120-121、E124-125、 F176-177、F218-220、F231-232、G16-47),也有更進一步指出射中的是右眼(D20-24、E136)。
10.太陽被射中後變成月亮(A181、A196、A213、B476-481、D20-24、E120-121、E124-125、E136、F218-219、F231-232),有的是太陽墜落在地後變為月亮(A175-176、C25-26、F176-177),也有說太陽沒有變成月亮(A23-24)。
11.太陽被射中後也有衝突拉鋸的描述,有的是太陽追捕人(A23-24、A182-183、B87-89、B480-482、D20-24、E120-121、E124-125、E136、F218-220、F231-232),有的是人追捕太陽(A175-176、B476-477、C22-23、F176-177)。月亮的陰影往往是布農族射日神話的觀察重點,常見說法是來自人的布或衣物(A175-176、A182-183、A196、B476-481、E120-121、F176-177)。
12.被射中的太陽(A23-24、A176、A200-201、A216、B87-89、B476-482、C22-23、F219-220、G16-47)或是已經變成月亮的太陽(A175-176)罵人,雙方爭執然後懺悔。懺悔的一方有時是月亮(D20-24),但更多的是人類懺悔(A23-24、A175-176、A200-201、A216、B87-89、B477- 482、C22-23、F176-177)。有些故事提到,太陽贈送射日者雞(B481-482、C22-23、G16-47)或是珠子(F218-219),若是後者,通常是射日者回到部落後從屁股拉出(A200-201、B477-480、E124-125、E136)。
13.射日英雄回到部落(A23-24、A182-183、A200-201、A216、B87-89、B476-482、C22-23、E124-125、F218-219),已經垂垂老矣(A181、F176、G16-47)。
14.布農族自此開始有祭祀(A175-176、A181、A200-201、A216、B87-89、B476-482、C22-23、D20-24、E120-121、E124-125、E136、F176-177、F218-220、F231-232、G16-47),或是建立起婚姻制度(A176、C25-26)。
15.人類射日後,從此就有了日與夜(A216、B481-482、C22-23、D20-24、E136、F231-232、G16-47)。
16.天亮的辦法,有時是靠雞鳴(B481-482、C22-23、G16-47),有時是靠羌叫(D20-24、E136、F231-232)或獐叫(G16-47)。
參考文獻: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六冊 布農族前篇》頁23-24、175-176、181-183、196、200-201、213-214、216。
B《生蕃傳說集》頁87-89、476-482。
C《台灣蕃人的口述傳說》頁22-23、25-26。
D《台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頁20-24
E《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頁120-121、124-125、136。
F《台灣南島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頁176-177、218-220、231-232。
G《走過時空的月亮》頁16-47。
卑南族
未收集到相關神話。
魯凱族
1.魯凱族的射日故事中通常有兩個太陽,氣候炎熱、天地沒有夜晚(A119i、B131-141、C76、C79、D176)。
2.射日者的身分與人數,有的說法只有一人(A119iii、D160),有的是兩人(A119i、C76、C79、D176);有的是小孩(D160、D176)、有的是勇者(C73、C76、C79),或是一對兄弟(A119i)。
3.射日者以弓箭射日(A119i、B131-141、C76、C79、D160、D176)。
4.其中一個太陽被射中後,便成為月亮(A119i、A119iii),從此有了夜晚,作物得以生長(C73、D160)。
5.如果射日的組合是兩個人,其中一人都會在射日後死亡(A119i、C76、C79、D176),存活下來的人回到家鄉時已成為老人(C73、C76、C79、D160、D176)。也有故事敘述射日者出發前種下橘子,回來時樹上已結滿果實,藉此傳達射日征途耗費漫長的歲月(C73、C76、D176)。還有一個故事提到,射日者回社後領命令萱草變成人(C73、D160)。
6.還有一則射日神話與頂天相關。故事背景發生在大洪水過後,天地一片漆黑, 太陽之子一邊祈求太陽將天空抬高,一邊以太陽贈送的杵將天頂高。天上升後,黑暗不再,天空中出現 兩個太陽。太陽之子的父親以弓箭射日,被射中的太陽成為月亮(B131-141)。
7.另有一則故事與射日相似,背景也是低矮的天空,照亮天地的是過度低垂的月亮。一名婦人送給月亮一件衣服,月亮升高後穿上衣服,從此光芒減弱(A119ii)。
參考文獻: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排灣族》頁119-120。
B《生蕃傳說集》頁131-141。
C《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頁73、76、79。
D《台灣南島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頁160、176。
鄒族
1.鄒族的射日神話有兩種形式,一是天上有兩個太陽(A18-20、E178),另一是天空很低,天上有太陽和月亮,而月亮的光和熱都更勝太陽(B6-7、C488-489、C491、D47、E177-178)。
2.射日或射月的原因都是因為沒有黑夜,人無法工作、休息、繁衍(A18-20、B6-7、C488-489、D47、E177-178)。
3.無論射日或射月者都只有一人。射日的故事中,主角是一名身世奇特的男孩,他的母親在捕魚時撿到漂流木,而後懷孕生下男孩。男孩從小就能自製弓箭,他在箭頭綁上打火石以獵捕動物。男孩死後成為占卜鳥,也是takopulan人的祖先(A18-20)。而在射月的故事中,射月者是巫師(B6-7、D47、E177-178)。
4.射日成功後,太陽變成月亮,世界從此有了夜晚(A18-20)。另一個故事則提到,射日後,另一個太陽要照顧受傷的太陽,因此隱身一段時間,之後才慢慢延長出現的時間,變成現在東升西落的現象(E178)。
5.射月成功後,月亮噴出血,血成為山上的紅色石頭,傷痕則成為現今月亮表面的黑影(B6-7、C488-489、C491、D47、E177-178)。
6.射月後,太陽和月亮都不敢出現,天地黑暗,射月者只得燃燒木柴照亮黑暗。過了數個月,太陽終於現身,每天增加出現的時間,最終形成現今 東升西落的現象(B6-7、C488-489、D47、E177-178)。
7.射月故事中往往強調,以前月亮每天都是完整出現,直到被射中後,才開始有盈虧(B6-7、C488-489、D47、E177-178)。
8.部分射月故事中提及,太陽是男性,月亮是女性,過去女性強勢,直到月亮被射中後,兩方的勢力才有了翻轉(B6-7、C488-489、D47、E177-178)。
參考文獻:
A《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四卷 鄒族》頁18-20。
B《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 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頁6-7。
C《生蕃傳說集》頁488-489、491。
D《台灣原住民史 鄒族史篇》頁47。
E《台灣南島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頁177-178。
賽夏族
1.賽夏族的射日神話中,都有兩個太陽(A43、A49、B486、C24-25、D177)。人在外行走便會被太陽灼傷(A43、A49、B486、D177)。
2.一名青年出發射日(A43、B486),也有一說是多名少年一起出發(C24-25)。
3.只有一人的射日者出發往東邊走(A43、A49、B486),多名少年的射日隊伍則往西邊走。
4.射日者沿途吃年糕(C24-25),並種植橘子(A43、B486、C24-25)或竹子(A43、B486)。
5.經過幾十年,射日者終於接近太陽,一名青年射中一個太陽(A43、A49、C24-25、D177)。有一說射中太陽的是日姓tanohila的祖先(A49、C24-25、D177)。
6.被射中的太陽變成月亮(A49、B486、C24-25),天地從此有了晝夜(C24-25)。
7.向東出發射日的人,射日後繼續往東走,最後走回家(A43、B486)。
8.向西出發射日的隊伍,沿著原路走回故鄉,以沿途種下的橘子為食,到家時已是老人(C24-25)。
參考文獻: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賽夏族》頁43、49。
B《生蕃傳說集》頁486。
C《台灣原住民族史賽夏族史篇》頁24-25。
D《台灣南島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頁177。
雅美族
1.雅美族的射日神話都有兩個太陽,太陽的熱度足以直接煮熟食物(A61、B156、C174i-174ii、D46-50)。也有故事提到當時的天很低(B156)。
2.人類之所以射日太陽,是因為小孩被太陽曬死(A61、C174i、D46-50),或說是小孩一直曬太陽很可憐(B156、C174ii)。
3.父母以刺的方式射日(B156、C174ii),或是詛咒太陽(A61、C174i、D46-50)。
4.結果導致太陽熄滅(A61、B156、C174ii),變成月亮(C174i、D46-50),食物也從此無法直接煮熟(D46-50)。
5.在描述天很低的故事當中,另外提到太陽死後,有巨人頂天,使天空上升(B156、C174ii)。
參考文獻:
A《台灣原住民史 雅美族史篇》頁61。
B《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頁156。
C《台灣南島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頁174 。
D《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1:雅美、布農、卑南族及都市原住民採訪紀錄》頁46-50。
邵族
1.邵族的射日傳說只有提到一個很大的太陽,人出門就會被曬死(A313)。
2.祖先使用弓箭將太陽射成兩半(A313),一半變成太陽、一半變成月亮(A313)。
參考文獻:
A《台灣原住民史料彙編2》頁313。
噶瑪蘭族
未收集到相關神話。
太魯閣族
1.太魯閣族的射日神話,起因於兩個太陽輪流照射大地(A98、A104-105、B474),或天上有兩個太陽、兩個月亮輪流照射(A107),使大地乾枯,沒有夜晚 ,生物無法休息,人類因此決定前去射日。
2.射日者有一說是兩名青年(A98、B474);或一名青年、 一名少年(A107);或一隊老年、一隊青年、一隊少年,老年隊未能抵達射日處(B474)。
3.射日隊伍出發前往東方,攜帶的糧食有小米(A107)、柚子(A98、A104-105、A107),沿途丟下柚子的種子(A98、B474)。
4.抵達東方後,以箭射日(A98、A104-105),或說射下一日一月(A107)。
5.有人一次就射中太陽(A104-105),也有人沒射中第一個太陽,後來才射中第二個太陽(A98)。
6.太陽被射中後,噴出的血砸死射日者的其中一人(A98、B474),也有說被血擊中者落海而死(A104-105)。
7.被射中的太陽,有的成為月亮(A98)。
8.射日後,天地從此有了黑夜(A104-105)。
9.最後,倖存的射日者返回家鄉,有的說法描述射日者沿途受到各社的款待,花了數年才到家(A104-105);有的是青年與少年一同返程,但青年老死途中,少年變成老人後才到家(A107);有的是少年隊伍回到社裡,但已成老人(B474)。
10.射日耗時良久,出發時沿途丟棄的柚子種子都已長成大樹(A98、A104-105、B474)。
參考文獻: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頁98、104-105、107。
B《生蕃傳說集》頁474。
撒奇萊雅族
未收集到相關神話。
賽德克族
1.賽德克族的射日神話有三種背景。第一是天上有兩個太陽、兩個月亮,世界一年白晝、一年夜晚(A97、B475-476、C118)。第二種是天上有兩個太陽,沒有夜晚,人類無法繁衍(C115)。第三種是天地原本沒有日月,一片漆黑,暴風把兩名舉著火把的人吹上天,變成兩個太陽,天地沒有夜晚,人類無法繁衍(A101、B473-474)。
2.射日者至少有2人,可能是同輩、兩代人、三代人。同輩者有兩名勇士(B474)、一男一女(C115);兩代人有一青年一少年(A97、B475-476)、一對父子(A101、B473-474);三代人有父親、青年、小孩(C118)。
3.射日地點在西方(A97、A101、B473-474)。另有一說是世界的邊緣(C115)。
4.射日者使用弓箭(A101、B473-474)或槍(A97)。
5.射日者攜帶的糧食是裝在耳飾(A101、B473-474、C115)或夾在耳上(A97、B475-476)的小米(B474),還有蜜柑(B473-474)。
6.有的說法描述射日者會沿途種下蜜柑(A101、B473-474)。
7.通常耗費幾十年才抵達射日地點(A101、B473-474)。
8.長輩在射日途中(A97、B475-476、C118)或射日後(A101、B473-474、C118)老死,最終回家的只會有最年輕的一代(A97、A101、B473-474)。只有一個故事提及,死去的射日者不是因年老而死,而是被太陽噴出的血砸到,落海死亡(B474)。
9.在兩個太陽、兩個月亮的故事中,有的說分別射下各一個太陽、月亮(A97、B475-476);有的則是射下一個太陽、 兩個月亮,但其中一個月亮沒有死掉(C118)。
10.兩個太陽的故事中,其中一個太陽被射中後(A101、B473-474、C115),成為月亮(B473-474)。有的故事提及,太陽被射中後,噴出的血成為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石頭(A101、B473-474)。
11.倖存的射日者吃著出發時沿途種的橘子或柚子,回到家時已成老人(B473-474、C115)。有一個故事提及,射日者回家途中受到各社款待(B474)。
參考文獻: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頁97、101。
B《生蕃傳說集》頁473-476。
C《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頁115、118。
拉阿魯哇族
1.拉阿魯哇族的射日故事分兩種, 一是射月亮(A163-164、B490-491),另一射太陽(C144、D22)。
2.有一說是月亮比太陽亮,天地沒有黑夜,人們決定射月亮(A163-164、B490-491);另一說是太陽太熱,致使作物不生,人們決定射太陽(C144、D22)。無論何者都沒有提到兩個太陽。
3.無論射日或射月者,都是兩名青年(A163-164、B490-491、C144、D22)。
4.青年把繩子綁在家中柱子,抓著繩子另一端(A163-164、B490-491、C144、D22),前往東方(A163-164、B490-491),或說是太陽升起的地點出發(C144、D22)。
5.青年以箭射中太陽(C144、D22)或月亮(A163-164、B490-491),太陽或月亮噴出的血落在地上變成熱水,其中一人跌入熱水而死,另一人躲進岩洞,等到夜晚後,循著繩子回到家(A163-164、B490-491、C144、D22)。
6.太陽被射中後,此後數個月(A163-164、B490-491),或說長達一年(C144、D22)都不升起,天地一片漆黑,人燒了所有東西照明。
7.人們決定祭祀太陽,請求太陽出來(A163-164、B490-491)。有一說連動物也加入祭拜,只有魚、蚯蚓沒有祭拜,因為他們住在水和土裡(C144、D22)。
8.在虔誠祭拜下,太陽又出來了(A163-164、B490-491、C144、D22)。也有一說是被射中的月亮也再次出現(A163-164、B490-491)。
9.有一說描述,一開始太陽從東邊出來後,很快又躲回去,慢慢增加每天出現的時間,最後才維持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的規律(A163-164、B490-491)。
參考文獻: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三冊 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頁163-164。
B《生蕃傳說集》頁490-491。
C《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頁144。
D《拉阿魯哇族部落歷史》頁22。
卡那卡那富族
1.卡那卡那富族的射日故事中,主角為聰明的男孩。男孩的母親在少女時期,於河邊捕魚時撿到丟不掉的漂流木,便放入腰帶準備帶回家當柴燒,回家後卻發現木頭不見,不久便懷孕並生下男嬰(A207-208、B482-484、C148)。
2.男孩年幼就能自造弓箭,且百發百中。其他人偷看他的弓箭,讓他不滿意(A207-208、B482-484)。有的故事說他的弓箭是以骨做的(C148)。
3.當時天上有兩個太陽,天地沒有夜晚,男孩決定與朋友前去射日(A207-208、C148),也有說是男孩單獨出發射日(B482-484)。
4.出發前,男孩向母親告別。有的說他和母親要來柴薪和茅草後,把繩子綁在家裡,抓著另一端出門(C148);有的說他把繩子綁在裝水的容器上,握著繩子另一端離開(C148),並和母親說,若水滿出來,代表自己已死;若容器搖晃但水沒有溢出,則代表射日成功,母親可以做麻糬等待他歸來(A207-208、B482-484)。
5.男孩向東走到盡頭,抵達一獵場,太陽正在獵場打獵,見到人後躲起來(A207-208、B482-484、C148)。
6.男孩埋伏,伺機射中太陽(B482-484)。也有說男孩射中太陽後立即躲進水中,同行的人被太陽的血潑到後便死去(A207-208、C148)。
7.射日後,有的說天馬上變黑(C148),有的則說男孩回到家後天才變黑(A207-208、B482-484)。
8.男孩用母親割的茅草點火(A207-208),也有說男孩燒了小屋點火(C148),村人以男孩家的火光生活。
9.幾個月後,沒被射中的太陽終於再次現身(A207-208、B482-484)。也有故事說,因為人類祭拜太陽,太陽才升起(C148)。一開始,太陽從東邊出來後很快又躲回去,之後每天增加出現的時間,最後才形成東邊升起、西邊落下的規律(A207-208、B482-484、C148)。
10.被射中的太陽,失去光亮後出現在天空中,被稱為月亮(A207-208、B482-484)。
參考文獻:
A《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三冊 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頁207-208。
B《生蕃傳說集》頁482-484。
C《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頁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