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37
名稱
  • M
    雅美族
  • I
    雅美族Yami
  • H
    雅美族 ngá-mî-chhu̍k
  • T
    雅美族 Ngá-bí-tso̍k
  • J
    ヤミ族 ぞく
  • E
    Yami
族別
  • 9Y 雅美族 Tao / Yami
分類
撰寫者

雅美族


雅美族

  雅美族主要分布於蘭嶼,目前人口數約4千餘人。蘭嶼島民自稱Tao、Tao do pongso,意即「人」、「島上的人」;稱蘭嶼為Pongso no tao,亦即「人之島」之意。

雅美Yami、達悟Tao

  關於「雅美族」一詞,相傳是源自1897年(明治30年)鳥居龍藏首次赴蘭嶼調查後的隔年於《東京地學協會雜誌》發表之〈臺灣通信(八):紅頭嶼行之二〉報告中稱島民為Yami。自此以後,雅美族這個名稱便成為該島原住民族名,並被官方文書與學術刊物引用迄今。對此,移川子之藏針對蘭嶼Yami一詞提出他的見解:「即使是在與蘭嶼雅美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菲律賓巴丹島方面,ami看來也是北之意,且在巴丹群島的北端有y'ami島(北之島)。蘭嶼的種族名雅美也非自稱,而是北島y'ami(i-ami)之意的轉音」。然而,蘭嶼除了Tao、Tao do pongso之自我認同的族稱之外,另有諸如Teyrala、Irala、Tao do Teirala等意指北方人、北方的人之族群自稱或別稱,這是一種兩地族群遷徙集體意識的投射;同時,也隱約指涉出兩地之間,蘭嶼雅美族人族群遷徙歷史過程中的方向與路徑。

跨境「族群」

  徵諸歷史,蘭嶼至巴丹群島之間,長期存在著一個關係密切的跨境「族群」,該族群在蘭嶼稱為Tao,在巴丹群島則稱為Ivatan。蘭嶼島上族人使用的雅美語屬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菲律賓語族巴丹語群,與菲律賓巴丹群島的伊巴丹語(Ivatan)高度相通。除了語言,兩地在基因、考古、傳說與風俗等都具有高度的文化類緣性。此外,對相對在北方的蘭嶼而言,諸如黃金、銀、瑪瑙、針鉤、巴丹山藥、牛皮甲、飛魚四刀切法、民間古謠、拍手歌會等物資流通與文化採借,亦與南方的巴丹群島息息相關。因此,蘭嶼許多族人仍保留著祖先可能來自巴丹群島的口述歷史與集體記憶。

4個村6個部落

  蘭嶼座落於台灣東南方外海的西太平洋,鄰近菲律賓北方的巴丹群島。蘭嶼設鄉,隸屬台東縣,共有4個村6個部落,順時鐘依序為紅頭村(Imaorod紅頭、Iratay漁人)、椰油村(Yayo椰油)、朗島村(Iraraley朗島)及東清村(Iranmeylek東清、Ivalino野銀)。

歷史上的名稱:Tabaco、紅豆嶼、紅頭嶼、蘭嶼

  回顧文獻,蘭嶼被介紹給歐洲,最早約為1726年,Valenlyn的地圖上就已出現Gluto Tabaco島之記載;1785年法國航海者La Peruz的地圖上,也有Votel或Votel Tabacosima之記載;1791-1792年Avilaludet航海到此,地圖上也有Votel。因此,蘭嶼在西方人所繪古輿圖上,大多被標示為Tabaco或Votel之島名。

  中國宋朝趙汝恬《諸番志》(1225)中曾提到此地區,記載為談馬顏國。許多學者都認為談馬顏即Tobaso,因為兩者發音接近。但日人金關丈夫曾撰文考證,認為此說法錯誤,談馬顏並非僅指蘭嶼,而是包括此島在內的更廣泛地域的名稱。明朝張巒《東西洋考》(1618)中稱蘭嶼為紅豆嶼。至於紅頭嶼之稱謂,乃由於蘭嶼是座古老火山小島,安山集塊岩為主要地質,旭日東昇,大地映紅,景色絢麗,故由此得名。文獻上紅頭嶼始見於中國清朝黃叔璥之《臺海使槎錄》(1724),之後的日本時代亦沿用之。而蘭嶼這個名稱是1947年(民國36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鑒於紅頭的名稱極易引人聯想到紅蟲毒害的恐懼,再加上該島盛產五葉蝴蝶蘭的特有種,所以才將紅頭嶼改稱為蘭嶼。

飛魚與曆法

  雅美族人居住在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是一個典型的海洋生態社會,黑潮(Kuroshio)每年皆固定流經附近海域,帶來諸如飛魚與鬼頭刀等為數可觀的洄游性魚類等海洋資源,一整年的作息與飛魚汛期有著密切的關係,族人視飛魚為天神恩賜,每年定時自天上之海游至地上之海,來到蘭嶼的附近;因而依照自然的規律,謹守著黑潮帶來的訊息,配合飛魚的季節,而發展出這一套以飛魚文化為主軸的歲時曆法,將一年分為teyteyka(飛魚終了期)、amyan(冬)和rayon(飛魚汛期)等3個季節、12個月份。長期以來,雅美族人為了因應海洋島嶼生態,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在地文化模式,這些與環境相互依存的在地知識與文化體系,諸如海洋夜曆、招魚祭儀、飛魚文化、水田水渠、家屋建築、造船工藝、新屋及新船落成禮、對死亡及神靈的態度等等,皆是蘭嶼相當重要的文化遺產,充分反映雅美族人特有的生態智慧與社會制度。

命名制度

  若以命名制度為例,相對於台灣其他原住民族群大都採行家屋名制、氏族名制或親子連名制等,雅美族則施行一種特殊的「親從子名」(teknonymy)制。族人不一定要有婚姻才能有子嗣,但父母會隨著「長嗣」的有無而「更名」,甚至祖父母輩亦會隨之跟著「更名」。此外,雅美族對「長嗣」的命名非常看重,無論是男是女,主要關鍵在於族人極度重視「更名」所代表的社會地位與聲望的提昇。「長嗣」的有無,是審視族人一生中是否得以順利「更名」的重要指標。在名字的選擇方面,族人大多會為新生兒創造新名字,依照家族現況和對孩子的期待來取名,而且講究謙虛,不好意思取太驕傲的名字,此為命名時的重要原則之一。因此,我們可以藉由「親從子名」制來探見族人彰顯其「父母是以子女為貴的」、「男人與女人結婚不一定會有小孩,但有小孩是理所當然的事」等注重子嗣傳承的家庭責任,以及藉此提升自己社會地位的一種文化機制。

反核運動

回顧歷史,台灣第一座核能發電廠於1970年(民國59年)興建完成之後,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又於1974年(民國63年)提出「蘭嶼計畫」,規畫將核廢料貯存於蘭嶼;然而,此議題並未獲得蘭嶼當地島民的充分知情同意。1977年(民國66年),政府開始在蘭嶼建蓋核廢貯存場;1982年(民國71年),台灣政府以國家力量在蘭嶼正式設置「國家放射性廢料第一儲存場」,首批超過一萬桶的核廢料被運往當地存放。此後,隨著台灣社會的多元開放,蘭嶼雅美族人自1987年(民國76年)展開「反核」的系列抗爭運動,迄今未歇。

捲入市場交易與貨幣經濟

  近年來,觀光產業迫使雅美族人日益捲入市場交易與貨幣經濟的時代潮流,考驗著蘭嶼傳統生計經濟的存續。輪船與飛機定期航行於台灣蘭嶼間,交通的便利除了加深與台灣的關係外,也造成雅美族年輕人口的嚴重外流。時至今日,族人從等待飛魚到等待觀光客,龐大觀光產業帶來的經濟活動早已超過島上原有的生態負荷,像是水資源不足、遊客爆量及垃圾汙染等,這些都成了蘭嶼莫大的當代考驗,也正挑戰著雅美族人的生活壓力與生存策略。

【圖1】早期文獻中的雅美族人影像(資料來源:稻葉直通、瀨川孝吉,《日本の南端--紅頭嶼》,1931年,頁74)。

參考文獻:
  • 徐瀛洲,《蘭嶼之美》,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年。
  • 稻葉直通著、劉廣麟譯,〈紅頭嶼〉,《臺東文獻》1(1952年),頁10-42。
  • 洪敏麟,〈光緒二十三年臺東廳吏之蘭嶼探查史料〉,《臺灣文獻》29卷第1期(1978年3月),頁1-15。
  • 移川子之藏,〈方位名稱和民族遷移及地形〉,刊於《臺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編》(黃秀敏譯,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1993年),頁488-503。
  • 鳥居龍藏,〈臺灣通信(八):紅頭嶼行之二〉,刊於《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楊南郡譯,台北:遠流,1996年),頁25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