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36
名稱
  • M
    大肚王
  • I
    台語Tuā-tōo-ông
  • H
    大肚王 thai-tú-vòng
  • T
    大肚王 Tuā-tōo-ông
  • J
    クゥアタオン
  • E
    Quataongh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大肚王


大肚王

概述

  大肚王,指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時,唐人稱為「番仔王」(Quataongh),旅台的蘇格蘭人David Wright稱為「中晝皇帝」(Keizer van Middag),東印度公司文獻記載為甘仔轄(Camachat)的一名南島語族部落領袖,文獻記載其名為Camachat Aslamies。其勢力影響所及之處,主要在今日的大肚溪與猫羅溪流域沿岸部落,文獻記載下的全盛時期曾拓展到今日大肚台地與八卦台地西緣的部落。

勢力範圍

  大肚王勢力所及的部落,文獻記載全盛時期除了所屬的大肚南社(Darida Suyt, Darida Mato, Dorrida Camachat)外,包含同屬後世民族學、語言學分類下稱拍瀑拉族(Papora)的大肚中社(Darida in′t Midden, Darida Babat)、大肚北社(Darida Noort, Darida Amicien)、水裡社(Bodor)、沙轆社(Salagh)、牛罵社(Gomagh),以及屬於巴宰族(Pazeh)的岸裡大社(Abouangh Oost, Aboan Tananoggan)、烏牛欄社(Abouangh West, Aboan Auran),屬於巴布薩族(Babuza)的猫霧捒社(Babosacq)、阿束社(Asock)、半線與柴坑仔社(Baberiangh),屬於阿里坤系(Arikun)的猫羅社(Kakar Baroch)、Tachabeu(Kakar Tachabou)、Sackaley(Kakar Sakaly)、北投社(Packtou, Dosack Oost, Tausa Mato)、南投社(Lamtou, Dosack Noort, Tausa Talakey)、Tosack(Tausa Bata)、大武郡社(Tavocol)等。

  當時大肚王的統治內涵,除了在農耕祭儀象徵性扮演對屬民施予祈福咒術的角色,族人對大肚王本人及其後代輸貢首獲獵物,亦牽涉到對轄下部落在世俗紛爭裡的仲裁,以及提供屬民實質的庇護。

戰爭與歸順

  大肚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間的戰爭,首見1644年10月19日,東印度公司隊長彭恩(Pieter Boon)的部隊沿今日桃竹苗地區南下,越過大甲、大安溪進入大肚王的領域。20日,彭恩的部隊與大肚王所屬部落交戰,東印度公司部隊攻入水裡社並施行焦土攻勢。22日,彭恩的部隊與半線(Pasua)社交戰後南下離去。1645年1月,東印度公司決定打通大員至淡水、雞籠間的道路,派商務員凱撒(Cornelis Cæsar)等率領210名士兵攻擊沿途與公司敵對的村社。部隊1月22日出發,2月16日返抵大員。此此戰役,部隊沿途一共摧毀13個部落,擊斃126人,活捉16名未滿十歲的兒童,大肚王勢力與東印度公司的公開武力敵對也正式告一段落。

  不過,剛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締和的大肚王勢力來不及參加1645年3月初的北路地方會議,改參加4月初的南路地方會議。會前的4月5日,大肚王與公司以瑯嶠條約為藍本,簽下類似的條約。4月7日,南路地方會議召開,與會部落代表,除了大肚王轄下的Tosacq、猫霧捒、岸裡大社、烏牛欄等社外,還有原屬轄下、後來脫離的大武郡,及之後併入大武郡的Terriam等社。會議中,大肚王和甫於年初與公司締約的瑯嶠君主Tartar,同列長官左右,正式完成對東印度公司的歸順結盟儀式。

  1647年,大肚王二度參加荷蘭東印度公司開辦的地方會議。翌年大肚王Camachat Aslamies去世,代表大肚南社參加地方會議者為已故大肚王Camachat Aslamies姊妹的兒子Camachat Maloe。不過,往後大肚南社推派的與會代表,都是Aslamies繼承人的繼父Tarraboe,代替年幼的繼承人參加年度地方會議。大肚南社的權力核心,Aslamies的年幼繼承人祖母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此權力運作方式,係反映部落本身係以女性為家系核心的社會。

  據載大肚王Camachat Aslamies的後人之一,為於1661年曾與東寧政權交戰的阿德狗讓。

參考文獻:
  • 翁佳音,〈被遺忘的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收於《異論臺灣史》(台北:稻香,2001年),頁51-95。
  • 中村孝志,〈荷蘭統治下位於臺灣中西部的Quataong村落〉,收於《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台北:稻香,2002年),頁71-102。
  • 康培德,〈荷蘭時代大肚王的統治與拍瀑拉族族群關係再思考〉,《臺中縣開發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3年),頁85-103。
  • 康培德,〈環境、空間與區域――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大肚王」統治的消長〉,《臺大文史哲學報》59(2003年11月),頁97-116。
  • 康培德,〈「王國」再現?從文獻與考古資料看十七世紀「大肚王」的地域勢力〉,收於陳玉美、郭素秋(主編),《地下與地上的對話――十七世紀的臺灣與周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頁4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