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拔斯.塔瑪匹瑪Tulbus Tamapima,漢名田雅各。醫生、小說家。生於1960年(民國49年)。出生於南投縣信義鄉人和村人和部落Lanngdun,現居於人和部落。布農族(巒群)。
家族/家庭背景
祖父是部落頭目,也曾任警察、村長、牧師。祖母時常講述神話傳說,說故事的技巧影響日後拓拔斯的寫作。父親也事牧師,父母兩人皆從事農務。有4妹1弟。34歲(1993年,民國82年)結婚。
學歷
19-26歲(1978-1985年,民國67-74年),就讀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並取得國家醫師執照。
重要經歷
12歲(1971年,民國61年)國小五年級時,離開部落前往埔里鎮讀書,因外表差異且不會閩南語遭到同學排擠,開始寫入日記、奠定日後寫作基礎。國中時在國文老師、文史工作者王萬富鼓勵下,嘗試寫小說。就讀高雄醫學院醫學系期間加入阿米巴詩社,在《阿米巴詩刊》發表詩作。同時期接觸許多政治議題,逐漸體認原住民的弱勢處境。
22歲(1981年,民國70年)小說〈拓拔斯.塔瑪匹瑪〉在高醫「南杏文學獎」獲得第二名(第一名從缺),從此開啟文學之路。全文於1983年(民國72年)連載於吳錦發主編的《臺灣時報》副刊,並入選《1983臺灣小說選》(1984)、《七十二年短篇小說選》(1985)年度小說,得到台灣文學界的高度評價。
25歲(1984年,民國73年)結合多位原住民與漢族知識分子,成立「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
自高雄醫學院畢業後,任台中憲兵隊少尉醫官。以台灣原住民醫療服務為職志,此後專注醫療工作,幾乎沒有再從事文學創作。28-32歲(1987-1991年,民國76-80年)於台東縣蘭嶼鄉衛生所服務,期間多次爭取改善蘭嶼醫療資源。33-37歲(1992-1996年,民國81-85年)於高雄縣三民鄉衛生所服務。37-39歲(1996-1998年,民國85-87年)於高雄縣桃源鄉衛生所服務,後調任台東縣長濱鄉衛生所服務,擔任主任,直至退休。退休後定居南投。
除〈拓拔斯.塔瑪匹瑪〉獲「南杏文學獎」第二名之外,〈最後的獵人〉獲得1986年(民國75年)吳濁流文學獎首獎,《蘭嶼行醫記》獲得1991年(民國80年)第1屆賴和醫療文學獎,為其代表作。
2015年(民國104年)獲得第19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
重要著作、作品特色
出版著作有《最後的獵人》(1987年初版,2012年再版)、《情人與妓女》(1992)、《蘭嶼行醫記》(1998年初版,2012年再版)。作品另有日譯、英譯版本發行。他的作品不斷追問當代原住民的自我認同,凸顯原漢之間的對立、「原住民族」的共同命運感,是1980年代原住民族群意識形成歷程的寫照。
從拓拔斯的三部作品中,可見書寫題材與形式上的轉變。從前期以他稱、批判式的作品,探討原住民在身分認同、文化保存、權益喪失等種種困境,轉向自稱、關懷式的敘事,強調多元尊重的寬容之情。拓拔斯的敘述時常帶有來自知識分子「進步」的批判,他不滿於現代、異文化對族人的壓迫,但在族群的文化保存與現實生存的矛盾之間,卻又陷入以現代價值觀評價族人的困境。漢化知識分子的特色,也顯現在他的寫作語言之中。
儘管1990年以後沒有發表新的作品,拓拔斯.塔瑪匹瑪的作品直至今日仍不斷受到討論,在台灣文學、原住民族文學發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最早引起日本學界對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的重視與研究的作家之一。在拓拔斯之前的原住民作家,只有二十年前發表作品的陳英雄。此外,拓拔斯的作品不同於原運的抗爭性文字,當他帶著部落生活式的、布農族式的語言出現時,對主流文壇來說極具新鮮感。拓拔斯對台灣文壇的震撼,正是原住民介入漢語書寫的成功案例,也是山地文學轉向原住民族文學發展的重要里程。
作為原運第一代創作者,拓拔斯.塔瑪匹瑪的作品以其刻劃時代變遷下的寫實生活題材、對傳統斷絕的無奈與悲劇感、具族群意識和原住民身分認同的思維、關懷強權壓迫下弱勢族群的控訴和反思,得到台灣文學界大老葉石濤、宋澤萊、吳錦發等人讚許,獲有「真正的台灣文學」、「最夠資格稱『本土作家』」、「使台灣文學基礎更為厚實堅固」等高度評價。拓拔斯的備受重視,也反映1970-80年代台灣文學界關注鄉土、台灣意識的討論。
拓拔斯.塔瑪匹瑪被視為嚴格意義上的「原住民族文學開拓者」:他首先以原住民的身分,開始寫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其作品持續被研究與討論,包含何謂「原住民族文學」、獵人書寫主題、族語介入漢語的語言策略、多語並陳的書寫語言、台灣文學與原住民族文學之間的地位關係、殖民與後殖民的文學詮釋等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