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慕伊.阿紀Rimuy Aki,漢名曾修媚。小說家。生於1962年(民國51年)。出生於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加拉排部落Klapay,現居於新北市。泰雅族(馬里光群)人。
家族/家庭背景
祖父尤浩.內凡日本時期曾任駐在所警丁。父親阿紀.尤浩為小學教師,母親碧穗.西藍Pisuy' Silan。有1姊1妹1弟,弟弟馬紹.阿紀為作家與媒體人。與丈夫呂建富育有2女1子。
學歷
新竹縣尖石鄉尖石國小、竹東鎮竹東國中、中壢家事職業學校、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國小時期常跟著當小學教師的父親值班,因此有機會大量閱讀校內圖書。小學五年級時作文「我的學校」被父親大力稱讚,成為日後創作的信心。就讀竹東國中時,受國文老師陳素姬鼓勵,將原住民族特有的文化融入寫作題材,創作〈紋面的外婆〉等文章,在校際文學獎中表現突出。就讀中壢家商綜合家政科亦多有文章發表於班刊、校刊。
19歲(1981年,民國70年)畢業後回到部落,於嘉興托兒所任教。同年結識到加拉排部落助割的雄獅部隊軍人呂建富。
22歲(1984年,民國73年)與呂建富結婚,生下長女。婚後任職於台北土城附近的幼稚園,後成立大千幼稚園,擔任園長;並至實踐大學進修幼托保育學分班,之後考取台北師院幼教系。
29歲(1991年,民國80年)產下次女。32歲(1994年,民國83年)產下長男,產後暫停幼教工作,開始記錄城市生活中有趣的經驗,不定期在報章雜誌刊登,如《學前教育》、《臺灣原住民月刊》等。
36歲(1998年,民國87年)投入蒙特梭利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工作。
37歲(1999年,民國88年)受作家利格拉樂.阿𡠄邀請,擔任《台灣立報》「番人之眼」專欄作家。
39歲(2001年,民國90年)通過族語語言認證,成為泰雅族族語教學師資,此後陸續擔任北部多所小學的鄉土教學泰雅族語教師,並曾於原住民電視台「族語開麥拉」節目擔任泰雅族語教師。
40歲(2002年,民國91年)受學者孫大川邀請,為《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叢書擔任泰雅族傳說故事採集與翻譯工作。
41歲(2003年,民國92年)擔任公共電視動畫泰雅族語版翻譯、配音,此後陸續為《原知原味——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飛鼠部落》、《再探飛鼠部落》、《樹人大冒險》、《吉娃斯愛科學》等動畫、有聲書配音泰雅族語。
51歲(2013年,民國102年)代表台灣原住民作家參訪紐西蘭。
59歲(2021年,民國110年)獲新北市資深優良族語教師、原民語績優教學人員獎。
62歲(2024年,民國113年)起,擔任台灣原住民筆會理事長。
近年來除持續投入泰雅語教學、配音工作外,屢屢獲邀以原住民族作家身分受訪、授課、擔任文學獎評審,亦曾擔任舞台劇《泰雅精神文創劇場》(2024)文化指導。
〈山野笛聲〉獲得1995年(民國84年)第一屆山海文學獎散文組第一名,〈小公主〉獲得2000年(民國89年)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小說組第三名,〈懷湘〉獲得2001年(民國90年)第二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小說組第三名,〈瑪雅峻.鄉愁〉獲得2007年(民國96年)台灣原住民族山海文學獎短篇小說組佳作。《山櫻花的故鄉》於2008年(民國97年)通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案。
曾任《台灣原YOUNG》月刊專欄作家,及「原YOUNG徵文」評審、台灣原住民文學獎評審、桃園縣原住民說唱藝術比賽評審。
2012年(民國101年)新竹縣尖石鄉「那羅文學步道」樹立里慕伊.阿紀的文學碑。
重要著作、特色
著有散文《山野笛聲:泰雅人的山居故事與城市隨筆》(2001),小說《山櫻花的故鄉》(2010)、《懷鄉》(2014)。另有故事採集童書作品《彩虹橋的審判》(瑁瑁.馬邵繪,2003)。《懷鄉》於2023年(民國112年),由魚住悅子翻譯成日本語。
里慕伊.阿紀的文學獎參賽作品被評為「文字優美且生活化」、「哀愁幽微又卻深具感染力」、「比較沒有原住民傷痕文學的色彩」、「貼合女性的成長過程」。她的作品以其生活日常、族群記憶等溫柔的風格為特色。不論寫部落日常或是遷徙記憶,都能以其特有的溫柔女性視角,發掘男性作家未著墨的生活細節,觀察部落內外底層原住民女性的受困和堅毅。
她的女性視角呈現在文字風格、鄉土書寫、描寫空間、關注女性遷徙歷史等等面向,雖目前研究者多集中討論其散文作品,但《山櫻花的故鄉》、《懷鄉》兩部作品更具代表性。她以在地景觀、生活來描繪鄉土,以此強化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以女性的觀點,談論女性意識、情愛、慾望、家庭等多重衝突,呈現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困境與解方;從文化教育的、飲食生活的書寫,留下民族的文化記憶和語言紀錄;以小說中的多民族相遇,和諧而溫柔地看待族群融合的問題。
里慕伊.阿紀的族群與女性書寫,標示著原住民族文學在控訴族群壓迫、追溯傳統文化之外的另一種可能;也標示著所謂「女性意識」,不必然是控訴父權宰制的敘事,更有可能是在各式困境中,尋求安身立命的平凡女性的故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