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46
名稱
  • M
    撒奇萊雅族Sakizaya
  • I
    撒奇萊雅族
  • H
    撒奇萊雅族 sat-khì-lòi-ngá-chhu̍k
  • T
    撒奇萊雅族 Sat-kî-lâi-ngá-tso̍k
  • J
    サキザヤ族 ぞく
  • E
    Sakizaya
族別
  • 13Z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分類
撰寫者

撒奇萊雅族Sakizaya


  撒奇萊雅族,自稱Sakizaya,阿美族發音為Sakiraya,噶瑪蘭族稱作Sukizaya。Sakizaya一詞意義不明,只知道是特定的一群人,使用的語言亦稱為Sakizaya,花蓮舊稱「奇萊」,是擷取「kiray」的音而來。

歷史上的名稱

  文獻裡記載撒奇萊雅族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630年代,在西班牙統治台灣北部與東北部時,將此區域劃分成三省,其中Turoboan省包含的Saquiraya地方就是指撒奇萊雅族。163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探尋東部金礦產地的探險隊回報說東海岸產有金子,報告內所記錄的Sakiraga指的也是Sakizaya。清代的文獻裡,周鍾瑄在1717年(康熙56年)的《諸羅縣志》所記載之「筠椰揶社」是Sakizaya的音譯名,而後劉良璧在1741年(乾隆6年)《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崇爻八社的「桹耶耶」、陳淑均在1831年(道光11年)《噶瑪蘭廳志》的「根椰揶」、羅大春在1875年(光緒1年)《台灣海防並開山日記》的「根老爺」、夏獻綸在1879年(光緒5年)《臺灣輿圖》南勢七社的「巾老耶」等都指的是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於2007年(民國96年)完成民族認定,在認定前,以田野實地訪談方式,估算家戶人數,約在4,000人左右,惟實際進行民族別登記後,2023年(民國112年)8月底統計顯示,撒奇萊雅族共1,047人。

遷徙傳說與聚落

  相傳早期撒奇萊雅族在花蓮平原上曾經建立起10個部落,在文獻紀錄上,尚無有關族源或遷徙的傳說,只知道在很久以前,撒奇萊雅族就已經定居在花蓮平原上。日本時代,移川子之藏曾記錄過兩則有關撒奇萊雅族的祖源傳說:最初祖先在米崙山東北、花蓮港高爾夫球場西北方的Nararacanan(花蓮高爾夫球場),與荳蘭、薄薄、里漏、七腳川的祖先居住在一起。在那裡準備要分社,並開始豎立槍枝以比較人數多寡,這時撒奇萊雅族將部分槍枝藏匿起來,如此好像人數較少,因此就把其他社的人分至撒奇萊雅族這一部分。目前撒奇萊雅族人數比較集中的部落有Hupu'(花蓮縣新城鄉北埔村)、Takubuwan-Sakul(花蓮市國慶里)、Sakul(花蓮市國福里)、Ciwidian(花蓮縣壽豐鄉水璉村)、Kaluluan(花蓮縣豐濱鄉磯崎村)、Maibul(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都會地區則以新北市以及桃園市為主。

  語言學者將撒奇萊雅語視為阿美語的方言(dialect),不過在日常生活上,經常可以聽到阿美族人無法聽懂撒奇萊雅語的例子,顯示兩族間的語言在溝通方面仍有相當大的差異。

年齡階級制度

  早期撒奇萊雅族的年齡階級為部落提供勞動力與武力,從事公共事務的重要組織。每年豐年祭前夕,必定由部落頭目召集年齡階級成員,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準備工作,若是適逢年齡階級舉行進階儀式時,也會特別由部落頭目向Malataw祭祀與祝禱,祈求青年們平安健康。日本時代撒固兒部落(Sakul)的年齡階級(sral)是每5年進階一次,男子15-23歲必須要參加青年組前階級的未成年組,這個階級稱為masatrut,他們必須開始住宿在dabek青年集會所裡頭,服從上面階級的命令和指揮,接受訓練。每個年齡階級都有階級名稱,命名的方式均採取循環使用。

命名制度

  撒奇萊雅族在命名制度上,採親子連名制,早期屬於母系社會,孩子屬女方,因此孩子的全名是自己的名加上母親的名,例如孩子名為Kawpil,母親為Api,其全名為Kawpil.Api,但現在絕大多數是連結父親名。一般孩子的名會承襲祖父母輩以上具有聲望或功績的長輩,蘊含成為有用之人的意義。惟孩子若身體虛弱、經常久病不癒,會有改名的習俗,可以換名到痊癒或健康為止。

達固部灣戰役

  達固部灣(Takubuwan)戰役,華語文獻稱為「加禮宛事件」,發生於1874年(光緒4年),其牽涉的民族有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阿美族、太魯閣族與清國軍隊,撒奇萊雅族來說,是以達固部灣部落的人為主要軍力,因此撒奇萊雅族稱為達固部灣(Takubuwan)事件。撒奇萊雅族戰敗後,原本的達固部灣部落被清軍攻破,族人四散到阿美族部落內躲藏,土地被劃為官地,部分的撒奇萊雅族回到原居地欲重新建立部落時,無法將部落恢復以前的規模。其他散入在阿美族部落的撒奇萊雅族幾乎沒有再回到原居地,與阿美族人通婚,定居在阿美族的部落。為了避免受到迫害,撒奇萊雅族開始隱藏自己的身分,不願主動對他人表明自己的身分,原先的語言文化也開始消失。

正名運動

  撒奇萊雅族與阿美族的人口分布是犬牙交錯,但語言、慣習風俗等皆有差異,因長期的混居,撒奇萊雅族受阿美族影響頗深,外族人往往無法區辨。撒奇萊雅族為能保留自己的語言與文化習俗,遂推動正名運動。正名運動最早要追溯至1990年(民國79年)7月31日,由帝瓦伊撒耘於花蓮市美崙溪畔舉行撒奇萊雅族祭祖大典,這是第一次以「Sakizaya」作為名稱的祭典。受到噶瑪蘭族與太魯閣族正名運動的影響,於2000年(民國89年)3月5日在花蓮縣成立了「花蓮縣撒基拉雅族達固部灣部落文化發展重建協會」,正式開啟正名運動,歷經多次部落說明與開會,並遞出正名申請,2007年(民國96年)1月17日由行政院宣布撒奇萊雅族為台灣原住民第13族。

參考文獻:
  • 林素珍、拉蓊.進成、陳耀芳,《撒奇萊雅族馬立雲(Maibul)部落歷史研究》,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21年。
  • 李來旺(帝瓦伊撒耘),〈台窩灣人與奇萊平原的撒基拉雅人〉,《原住民健康研究室通訊》3:4-7(1996年)。
  • 陳俊男,〈撒奇萊雅族的社會文化與民族認定〉(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