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2
名稱
  • M
    斯卡羅人
  • I
    排灣族sqalu
  • H
    斯卡羅 sṳ̂-khà-lò
  • T
    斯卡羅 Su-khah-lô
  • J
    スカロ
  • E
    sqalu
族別
  • 3W 排灣族 Paiwan
分類
撰寫者

斯卡羅人


概述

  斯卡羅(Suqaro)這個人群的名稱,早在日本時代移川子之藏等人所著《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中即有記載,但是此名稱出現於多處,多為排灣族指稱台東平原一帶的卑南族之他稱,或者指稱由知本社遷移到恆春的人群。例如排灣族射不力群中提到Skaro,是專指恆春一帶的射麻利社,而射麻利社主要以Mavaliw家族為領導家系,來自知本;以及在釐清「瑯嶠」一詞為地名或為族群名稱時,也提到恆春地區的高砂族中,部分被稱為斯卡羅族者,主要是指「豬嘮束社蕃人」。文中也提及Skaro或Sugaro威名遠播至北部的內文、䔞芒、力里等各主要社群,並記載到Sugaro族的始祖從台東知本出發,南下移住於恆春地方後勢力坐大,威震四方,迫使恆春地方各族隸屬於其統御之下。南部的排灣族,也以Su-garo-garo來指稱台東的卑南族。

族群描述

  在豬嘮束社潘阿別的口述中,將豬嘮束社、射麻里社、龍鑾社、貓仔坑社都稱為Sugaro系統,分別是La-garuligul家、Mavaliw家、Ruvaniyaw家和La-caligul家作為四社的頭目世家,統御其他各族、各社頭目和小頭目群。但是其他的報導人,則只認為Garuligul和Mavaliw家屬於Sugaro,其他兩社的家系則是來自排灣族。甚至遷移的路徑在各社的傳說也不同。但是可以確認的是,Suqaro的南遷事蹟,是一件引起外界矚目的大事,恆春地區的排灣族全都知道,遠在卑南的卑南族也知道。根據這些口傳推測,Suqaro往恆春一帶南遷的年代,大約是從日本時代(1895年開始)往前推算10-14、15世代之前。

  日本時代的紀錄中,多指出斯卡羅是排灣族對北邊知本社的稱呼,但是已經遷移至恆春一帶的卑南族把知本社稱為Tipul,而也開始自稱為Suqaro,以示與排灣族不同。移川子之藏等學者稱這群南遷的卑南族為「排灣化的卑南族」,最南分布到恆春。

  「斯卡羅」他們憑藉著武力征服了恆春一帶當地其他的部族,並以四個家族建立初始的四個社,之後發展成為半島上最具勢力、領導並與當地其他族群組成的瑯嶠十八社。然而因為該地排灣族人口占絕對多數,故此其血統、語言、風俗、文化等反而被排灣族同化。

歷史事件及其影響

  「斯卡羅」在台灣歷史上,因處理羅發號漂流民的方式引發美國出兵,使十八社領袖卓杞篤(Tokitok)代表與美方簽訂「南岬之盟」而廣為台灣人所知。事件的緣由為,1867年3月9日,美國籍的三桅帆船(barque)羅發號(Rover,又譯為羅妹號),從中國廣東的汕頭港開往東北奉天的牛莊港,行經台灣海峽時,遇到風暴而往東漂流,漂至恆春半島以南的七星岩附近觸礁沈船。12日,船長杭特夫婦(Joseph W. and Mercy Hunt)等一行人至今日墾丁外海一帶上岸,因誤入龜仔律(Koaluts)社領域、被識別為敵人後遭受攻擊,共13人遇害,只有一位粵籍水手脫逃,遂讓此事件見諸官廳。

  後來英國人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與何恩(James Horn)於該年8月交涉要回夫人的遺骸。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le Gendre)得知後決意處理此事。李仙得於4月中下旬抵台後,積極向清國官僚施壓以處理羅發號事件,並親自行動尋找杭特一行人的下落。在拜訪臺灣鎮總兵(最高軍事機構)劉明燈與臺灣道臺(最高行政機構)吳大廷後,李仙得得到後者「琅嶠不隸版圖、為王化所不及」的回應,李仙得遂自行搭乘美艦亞士洛號(USS Ashuelot)前往瑯嶠一帶交涉,但因未能登陸,於是促使美駐亞洲艦隊出兵瑯嶠。美軍的入侵行動雖然因氣候與地勢不利而被龜仔甪(Koaluts)社擊退收場,但大規模的攻擊行動,已構成十八社前所未有的危機。同時,清國因美國出兵的壓力下,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同意率領500名清軍與李仙得南下駐兵柴城,強制要求十八社領域做出回應。在多重壓力之下,十八社的代表卓杞篤發揮自己對於政治談判的長才與智慧,藉由幾次接觸與談判,最後在1867年10月10日和各方代表於出火(今屏東縣恆春鎮)附近,達到了口頭上承諾,共同約定會保護船難漂流民上的生命財產安全:漂流民只要在指定的地點靠岸前揚起紅旗,便能上岸補給,不會遭到殺害。1869年2月28日,李仙得等人再次進入南台灣,於射麻里社與卓杞篤二度見面。在場的卓杞篤的弟弟提議將口頭協議的內容轉成文字紀錄(諒解備忘錄,即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 MOU),但這是近代史上極少數由原住民以相對平等的姿態,直接與外國外交官簽訂協議的案例。

現況

  台灣原住民族群在戰後國民政府推動的現代化歷程中,各族群的文化實踐逐漸式微,一直到解嚴後開始提出四大族群的口號,也透過大型的社會運動爭取體制內的文化權利,而在各個部落則是透過不同形式的文化復振,重新找回族群的文化實踐與認同。而位於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一帶斯卡羅族群後裔,則因為很早期就呈現出族群遷徙與互動頻繁的區域性特徵,清朝許多商人以及伐木的工人進出,族群互動頻繁。日治之後有大量的日人、粵人以及閩南人遷移至此,經歷長期的互動,再加上國民政府接管後的文化同化政策,使得母語以及文化實踐幾乎消失。直到2010年(民國99年)後逐漸辦理文化活動與祭儀,近年也開始回到位於三和村的發祥地進行祭祖的儀式,也於小米收穫祭時回到卡大地布部落中的祖靈屋(karuma’an)進行祭祀,同時也開始重新恢復巫師的祭祀與實踐。2010年(民國99年),台灣公共電視拍攝《斯卡羅》電視劇,更重燃恆春一帶的「斯卡羅人」後裔對於自己家族歷史的追溯與認同。

【圖1】2024年7月15日,旭海的族人到發祥地祭祀。照片中,斟酒者為潘文杰後裔潘進茂;中坐者是卡大地布Mavaliw家族司祭長林文祥(陳玉苹拍攝,2024年)

【圖2】2024年旭海族人於發祥地圍舞(陳玉苹拍攝,2024年)

參考文獻:
  •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2冊,東京:刀江書院,1935年。本書有中譯本。楊南郡譯註,《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民會、南天書局,2011年)。
  • 陳玉苹、曾明德、潘顯羊,《羅妹號事件:近代世界擴張與在地生活限縮的開端》,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24年。
  • 林開世,〈從頭人家系到斯卡羅族:重新出土的族群?〉,收入蕭阿勤、汪宏倫編,《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6年),頁257-313。
  • 潘顯羊,〈一個地方/人群的認同變遷:「豬勞束社人」:「里德人」;「排灣族」:「斯卡羅人」〉(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 曾明德,〈瑯嶠十八社頭人卓杞篤家族與恆春半島族群關係之變遷(1867-1874)〉(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