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台灣番族慣習研究》是成立於1909年(明治42年)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蕃族科」的重要成果之一,於1921年(大正10年)12月出版,共計3編8卷8冊,總頁數高達4,000頁。作者為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部長岡松參太郎(1871-1921),花兩年半時間編寫,並由該會補助委員東川德治校定完成。
《台灣番族慣習研究》乃利用蕃族科各項調查成果加以修訂而成,並非實際田野踏查作品,且著重在法規訂定,利用既有調查結果而成就法典為主。該書雖為法典,卻是了解台灣原住民社會經濟制度的重要參考材料,對原住民法制史與社會史的研究也多有助益。
編輯緣由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於1909年(明治42年)成立「蕃族科」後,隨即展開原住民風俗慣習調查,並先後編成各種調查報告書。部長岡松參太郎原本對原住民慣習調查工作不感興趣,但在1916年(大正5年)研究〈妻之地位沿革〉時,想到台灣原住民族中盛行的母系主義,可做為研究參考,因而開始閱讀「蕃族科」的《蕃族調查報告書》,發現台灣原住民慣習在法制史上實為不可多得之重要材料,而後再涉獵京都帝國大學典藏之圖書時,也發現西方學者研究尚未觸及,因此在1917年(大正6年)其他研究暫告段落後,岡松隨即著手研究台灣原住民族慣習,並於同年寫成有關母系主義論文1篇,投稿於日本《法學新報》中,而後再花兩年半時間完成此書。
全書內容與特色
《台灣番族慣習研究》共3編15章,第1編〈番族概況〉,內容為總說、心性、生活、經濟、社會體制、法制6章。第2編為〈父系主義與母系主義〉,內容分成學說及事例、父系主義及母系主義、男女關係、嫁娶婚制及招婿婚制、父權主義及母權主義、男女尊卑及夫婦主從等6章。第3編為〈親族、家族、家族制、婚姻制〉,分成親族及家族、家族制、婚姻制3章。雖然該書內容僅列出3編15章,然各章之下尚有節,節下設款,款下設項,項後有則,則下有目,目下再細分5層類別,細目則例之多不下數百。
《台灣番族慣習研究》一書的編排以釐清父系與母系主義差別為主,並探究婚姻形式上的差異,因此第2編〈父系主義與母系主義〉實為該書重點,但考量內容恐過於艱澀,難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共鳴,所以先編寫〈番族概況〉,以通俗筆法說明台灣原住民風俗習慣,再援引慣習作為學理依據。至於第3編則為探究第2編衍生之相關慣習,如親族、家族、家族制與婚姻制等,並以此為基礎,解明東亞地區家族制的真相,可視為是第2編的延伸,也可補述第1編的缺漏與不足。
影響及重要性
岡松參太郎部長在編寫該書時曾提到「蕃族科」對於法制慣習的調查並不完備;且其時原住民的慣習調查也仍在進行中,調查對象無法擴及全台各原住民族。最後,岡松自謙學養不足,非專研原住民事務也未能踏入原住民地界,且因舊慣內容事項龐雜,對資料解讀難免有誤解或妄斷情事發生。而該書校定者東川德治在接受岡松委託時,原本預估至少需年餘方可完成,但因岡松要求,所以完稿日限縮在200天以內,但東川自1921年(大正10年)4月起即到日本東北帝國大學任職,從事該校圖書之整理工作,由於遠在日本國內,無法親自調查台灣原住民事務,雖然認真校勘,但舛漏錯誤之處仍多,如對原住民語言稱謂便多有誤植。
該書雖有如上的不足與缺失,且岡松在該書出版前夕也告離世,但該書在出版後,人類學家伊能嘉矩便在日本《人類學雜誌》上加以介紹,除針對編纂歷程、各卷大要加以述說外,並認為該書對法律學與人類學者的裨益甚大。時任台北高等商業學校校長的片山秀太郎(1881-1959)也為文介紹此一著作,並認為該書可在世界學界大放光明,是研究日本時代台灣原住民法典的重要素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