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所謂「傳統服飾」的基本服裝形制
台灣原住民各族,最初的服裝樣態屬於民族學所稱的「方衣系統」,是用傳統地織機織成的長條形織布,將兩片織布對折各半,一半縫合起來,未縫合的一半當前襟,就變成無袖對襟的長背心,如果製作長袖就直接在方衣的袖籠洞口接縫織布,成為有袖的衣服。織好的布片也可用披掛、圍住等方式穿著,樹皮布與獸皮布等也可用來製作方衣,直到與漢人等外來族群接觸後,服飾從而產生了素材與裁製上的變化。
排灣族因為與漢民族長期接觸往來,早期藉由「以物易物或買賣」等交易方式,獲得民生物品及布匹等材料,如黃叔璥在《台海使槎錄》(1722)記述瑯嶠各社「所需珠米、烏青布、鐵鐺,漢人每以此易其鹿脯、鹿筋、鹿皮、卓戈纹」,顯示排灣族人在物質使用上,漸漸受到漢族的影響。森丑之助在《生蕃行腳》(楊南郡譯,2000)則描述日本時代初期排灣族的服飾樣貌,排灣族服飾喜深藍色,男子的衣衫和短裙多用深藍色棉布裁製,上衣樣式不論男女則引入漢族服飾加以折衷變化,並依照各所屬的階級與男女老幼之別,有其裝飾及樣式。從上述顯示,排灣族服飾因為開始使用平地而來的平織布料,傳統織布的織作因而逐漸消失。
【圖1】圓領對襟上衣。(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20500299(CC BY-NC)) |
【圖2】圓領左襟剪接長方繡片之及腰筒袖短上衣。(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20051800004(CC BY-NC)) |
【圖3】立領左襟剪接筒袖短上衣。(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30200045(CC BY-NC)) |
【圖4】南排parilarilao群圓領對襟及腰筒袖短上衣。(資料來源:林武仔提供,西格希拍攝) |
【圖5】甘那壁社方衣對襟短上衣。(資料來源:臺灣博物館藏品AT000150(CC BY-NC)) |
【圖6】男性護腿褲(盛裝用)。(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10744(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
【圖7】男性護腿褲(盛裝用)。(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10146(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
【圖8-1】男性抽褶裙。(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10393(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
【圖8-2】男性抽褶裙示意圖。(王嘉棻繪圖) |
![]()
【圖9-1】南排parilarilao群男性前後兩片式遮裙(前、後片)。(周康弘提供,西格希拍攝2015年) |
![]()
【圖9-2】南排parilarilao群男性前後兩片式遮裙示意圖。(王嘉棻繪圖) |
【圖10】立領右襟筒袖長衣圓襬。(資料來源:台灣博物館藏品AT000477-001(CC BY-NC)) |
【圖11】女性抽褶裙。(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10915(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
【圖12】女性抽褶裙。(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70200058(CC BY-NC)) |
【圖13】女性抽褶裙。(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20500308(CC BY-NC)) |
【圖14】繡下圍裙。(資料來源:臺灣博物館藏品AT000151(CC BY-NC)) |
【圖15】護腿布。(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博物館藏品AT002810-001(CC BY-NC)) |
排灣族的服飾在清國時代即受到台灣平地服飾流通的影響,因方便採用而漸漸放棄織作較耗時的織品,改以布幅較寬之平織布製作衣物。其中比較明顯的改變如領口與開襟形式上的變化,例如排灣族男女上身衣著採用挖領口做成符合頸部的型態;排灣族女性連身長衣,其衣襟的開口由領口中心往右身片衣脇邊扣合,這與台灣平地閩客服飾大襟衫或漢族龍袍「右襟形制」相似,但排灣族女性連身長衣製作成符合身型的裁剪而非寬大衣衫。族人也因應布料的布幅寬度,將男女衣衫裁成連身袖之筒袖型態,並依照其手所需之長度,另接縫布片補足袖長。
【圖16】十字繡。(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20500270(CC BY-NC)) |
【圖17】貼布繡。(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博物館藏品AT000077(CC BY-NC)) |
【圖18】綴珠繡,長形珠管。(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20500308(CC BY-NC)) |
然而,排灣族傳統服飾最大的特色,就是呈現在織繡圖紋與裝飾配置所形成的文化內涵與規範。如上下服裝整體裝飾會依據場所、目的或身分階級區別,作綿密豐富的織紋、刺繡,或作簡單布條滾壓及貼布紋樣裝飾等有文化意義的配置來鋪陳整件服裝。也因此排灣族服飾能不斷的演繹出服飾的裝飾美學與文化的內涵。更特殊的是這些衣飾上的圖紋,不管經過多少因為物質流通的影響,族人皆能善用材質的轉換,將傳統技法、圖紋形式、內涵規範,仍然藉由口傳與物質工藝傳承下去,當今也透過各項文化慶典、婚禮等活動,使排灣傳統服飾可以繼續豐富並綿延永續。
排灣族各群傳統服飾之特色差異
排灣族因區域的分布,產生北、中、南、東服飾特色的差異,在傳統服飾的形制、色彩、材料、技法運用、裝飾紋樣上,皆呈現不同的風格特色。
有關排灣族女性在服飾「形制」上,根據研究雖同屬排灣族卻因屬不同的部落群而產生不同的製衣規格與美學,如衣襬幅度、上衣下裙的長短比例、適應氣候產生的型態、裝飾方式等綜合因素,進而形塑了區域性的穿衣風格。由於當今部落間的文化活動越來越頻繁,許多部落服飾工作者紛紛產製不同區域的服飾,族人的選擇就更加多元,相對滿足了人人愛美的需求,因此一個人能擁有不同風格特徵的傳統服飾不再是難事。但是根據觀察,在喜慶圍舞時仍然能分辨出族人的穿著是出自哪個部落。因此,圖6-5(繪圖:王嘉棻)的差異分析(如)僅針對北、中、南、東排女性連身衣長度、襬度、裙長比例作示意圖,這也是普遍大家還能在排灣族各群依稀看得到的小差別。
北、中排灣服飾具有階級制度的特色,頭目的衣服大都繡滿代表身分地位的紋飾,例如頭目的衣服上飾以百步蛇紋、人形紋、人頭紋,在頭飾上配戴插飾1-3根熊鷹羽毛等。頭目專有之紋飾及飾品,平民若未經頭目許可,不可逾越。而屏東縣獅子鄉以南的服飾,並沒有像北方排灣族仍保有較傳統的頭目與平民的服飾差異。尤其南排灣Parilarilao群服飾,因較早受到外來殖民政策的破壞與影響,頭目與平民的差異性較不顯著,只分盛裝或平時穿的服裝,不像北方排灣族較具有階級身分的特色。東排灣族多數由屏東遷徙而來,來自tjua'uvu'uvulj(大龜文)系統的台東縣達仁鄉安朔部落,其服飾以黑、紅貼布繡為特色。其餘多數東排灣族群因與鄰近的卑南族、阿美族交易及通婚,服飾上相互影響,如台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大武鄉大竹村、大鳥村的服飾有卑南族的色彩及形制。金峰鄉及達仁鄉在過去居於較高的山中,與卑南族群甚少來往,且部落早期與屏東境內有血緣、親緣的排灣族聚落來往頻繁,因此服飾鮮少受卑南族服裝影響。早期貴族社會還嚴謹時,東排灣服飾也具有位階差別,如熊鷹、大冠鷲羽毛為頭目或其核心家族的人配戴。人像紋、人形紋、百步蛇紋、陶甕紋也是頭目家族才能擁有。
而排灣族服飾在色彩上較易分辨,用布的底色中、北排灣以黑色系為主,南排灣以紅色系居多,東排灣族則多以藍色系為主。但是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與人類不斷地開發研究,取得材料更加的快速便利,這也促使傳統服飾的裝飾變化更加多元,加上為滿足個人愛美的需求及穿著獨特性,也會參雜運用不同群的服飾元素,自然地形成「傳統創新形式的服飾」。
【圖19】人形紋。(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40900044(CC BY-NC)) |
【圖20】人形紋。(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博物館藏品AT002528(CC BY-NC)) |
【圖21】人形紋。(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20050500002(CC BY-NC)) |
【圖22】人頭紋。(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博物館藏品AT003091-001(CC BY-NC)) |
【圖23】蛇形紋。(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80100060(CC BY-NC)) |
![]()
【圖24】(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70400040、19970400041(CC BY-NC)) |
【圖25】植物形紋。(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10920(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
【圖26】植物形紋。(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10306(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
【圖27】太陽形紋。(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10447(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
【圖28】太陽形紋。(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博物館藏品AT002556(CC BY-NC)) |
【圖29】太陽形紋。(鍾碧枝提供,西格希拍攝,2013年) |
【圖30】幾何形紋。(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20100132(CC BY-NC)) |
【圖31】幾何形紋。(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10919(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
【圖32】幾何形紋。(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10908(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
【圖33】人形紋、人頭紋、蛇行紋聯合形式。(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族學藏品19930200078(CC BY-NC)) |
排灣族服飾經由不同年代的演變過程,逐漸的形成北、中、南、東排灣不同區域或聚落的特色差異。故此,大致可分為以下部群:
北部的Raval群與Vuculj本群
【形制】
男性圓領及腰筒袖短上衣(排灣語ivuk),有說法關於男子短衣露肚臍是為了展現男子體魄雄壯的美感。男衣除了對襟形制為方衣特有的基本形式,還有在左襟剪接長方繡片扣合於右襟的服飾形制,盛裝時亦掛上披肩。短裙上方抽細褶方式(排灣語tjevet),腰帶部分施以紋樣,盛裝亦有著裝護腿褲(排灣語kacing)。
女性圓領或立領開右襟筒袖長衣(排灣語lungpau),衣脇至衣襬略呈A型開叉,展度較直、衣身較長。裙式長度大約至腳踝上方。護腳布(排灣語cacavu)為長方形布塊,纏於脛部,盛裝施以紋樣。
頭冠插飾熊鷹羽毛,為頭目及貴族階級可以配戴。
【色彩與材料】
服飾底布多為主黑、次藍棉布、棉麻布等,或少量光澤布及花布。
色彩運用主要偏亮的紅、黃、綠色,如繡線或琉璃綴珠裝飾材料。服飾風格較為華麗鮮亮。
【裝飾技法】
刺繡、珠繡、貼布繡。
【紋飾元素】
人形紋、人頭紋、蛇形紋,太陽形紋為早期最高階級頭目才可施用,晚近則族人均可施用。
中排灣的Paumaumaq群
【形制】
男性圓領及腰筒袖短上衣(排灣語ivuk),有對襟形制與左襟剪接長方繡片扣合於右襟的服飾形制,盛裝時亦掛上披肩。短裙上方抽細褶方式(排灣語tjevet),腰帶部分施以紋樣,盛裝亦有著裝護腿褲(排灣語kacing)。
女性圓領或立領開右襟筒袖長衣(排灣語lungpau),衣脇至衣襬略呈A型開叉,衣襬角度比北排斜度大及衣身長度較為短。裙式長大約至小腿中下。護腳布(排灣語cacavu)為長方形布塊,纏於脛部,盛裝施以紋樣。
頭冠與北排同以熊鷹羽毛插飾,為頭目及貴族階級可以配戴。
【色彩與材料】
底布顏色也是以主藍、次黑棉布、棉麻布等,或少量光澤布及花布。結婚禮服會使用彩度較低的橘紅色。
色彩運用主要有紅、黃、綠色,但彩度偏低。裝飾材料如琉璃綴珠的色彩比較晦暗古樸。服飾風格較為樸素。
【裝飾技法】
刺繡、珠繡、貼布繡,尤其喜愛珠繡。
【紋飾元素】
人形紋、人頭紋、蛇形紋、太陽紋等,而紋樣也會以琉璃珠綴飾於紅色布底,並將其縫貼於服飾上。
南排灣Chaobolbol群、Sabdek群
【形制】
男性圓領及腰筒袖短上衣(排灣語kava或itung),有對襟形制,但其裝飾形式與中北排灣、南排Parilarilao群呈現截然不同的原始風格,男女袖長有長袖與肘部上下長度;短裙上方以抽細褶方式(排灣語tjevet),腰帶部分施以紋樣,盛裝亦有著裝護腿褲(排灣語kacing)。
女性圓領或立領開右襟筒袖長衣(排灣語lungpau),衣脇至衣襬呈A型開叉,但衣襬角度較中排又更寬而圓,且衣身長度更為短俏。裙式長大約膝至小腿中。護腳布(排灣語cacavu)為長方形布塊,纏於脛部,盛裝施以紋樣。
男女頭冠也與中、北排同以熊鷹羽毛插飾,但為頭目專屬,有少部分採用孔雀羽毛與雉雞羽毛。
【色彩與材料】
服裝底布顏色以黑絨為主,配紅色絨布,亦有黑、紅、藍棉或麻質布類搭配,或少量光澤布及花布。
【裝飾技法】
貼布繡為主,縫貼原始紋樣的服飾裝飾風格。首先繪出具象(實像)或幾何形紋樣剪成模型,再用筆描摹在布上剪出紋樣,表現形式有兩種,以黑布剪出紋樣再縫貼於紅色布底,也有以紅布剪出紋樣再直接縫貼於服裝布底,以繡線固定與裝飾圖紋。
【紋飾元素】
人形紋、人頭紋、蛇形紋、槍形及動物形紋等聯合形式,呈現獨特的裝飾風格。
南排灣Parilarilao群
【形制】
男性圓領及腰筒袖短上衣(排灣語itung),對襟形制,男女袖長皆為肘部上下長度,袖口有接反摺布,作刺繡圖文或純花布。下身形式有別於排灣群,是以方形布塊製成前後各一片的遮片形式(排灣語drangiljan)。
女性圓領或立領開右襟筒袖長衣(排灣語itung),衣脇至衣襬呈A型開叉,衣襬角度又較寬而圓與衣身長度更為短俏,早期以全藍或以不同色塊(或花布)拼接成上下連身衣的形制變化,當今以大紅布底作為全套服飾的盛裝形式,尤其是1970-1980年文化復振後開始盛行。裙式(排灣語vayavai)長度大約在膝至小腿中。此群不見有穿護腳布。
女性頭冠類似屏風形式(排灣語si qezeqetj)完全別於他群,男女頭冠上採用孔雀羽毛與雉雞羽毛插飾。生活上亦慣習使用斜背攜物袋,族人稱之檳榔袋(排灣語ljavac)。
【色彩與材料】
服裝布底早期以藍、黑、紅棉或麻質布料,或少量光澤布及黑絨布,以及日本花布製成的衣服及花裙。當今以大紅布底作為全套服飾的盛裝形式。
色彩運用主要偏重大紅(橘紅)、黃、藍(紫)色。
貼布繡運用的裝飾材料,採用不同色彩的斜紋麻質條狀織帶,以及市面販售鮮亮的不同花樣的織帶或亮片。
【裝飾技法】
刺繡用數紗的針繡技法。繡紋以男性片狀裙式最為精美,細膩繁複,呈現的圖紋仿如織布復刻,以不同質材、不同明度等色彩的繡線,進行綿密的數紗刺繡工法,呈現其Parilarilao群類織布的刺繡風格。
貼布繡使用不同色彩的斜紋麻質條狀織帶施作或圈飾圖紋樣態;裝飾方式也有以鮮亮的織帶、亮片、蕾絲、花朵等等素材,工法用手縫與車縫。
【紋飾元素】
運用不同色彩的條狀織帶施以抽象圖紋,如「同心圓」來象徵太陽,表達對太陽崇拜的觀念,或施以自然界景象圖紋,如日、月、星、山、海浪及「卍、卐」(萬字)等特殊元素;線繡紋樣皆呈現幾何形式如菱形、三角形、方形、太陽的花紋(八角形態、放射型)、動物與植物紋等等。
東排灣Paqaruqaru群
【形制】
男性圓領及腰筒袖短上衣(qinikedri),及對襟形制(排灣語kava)。早期還保有織布的文化,衣著為方衣系統。下身形式與北排、中排相似,為黑色細摺裙(排灣語tjevet),盛裝亦著裝護腿褲/片褲(排灣語kacing)。太麻里鄉境內部分部落(如金崙部落),及大武鄉境內部落,男女於臀部會配戴臀鈴,樣式受卑南族影響,但長度比較長,並添加亮片、蕾絲邊等配件,臀鈴長方形下擺會裝上銅製鈴鐺,聲音響脆。
女性圓領或立領開右襟筒袖長衣(排灣語lungpau),衣脇至衣襬呈A型開叉。下襬長度各部落有別,金峰鄉境內的形制與北排相似,展度較直、衣身較長,裙式長度大約至腳踝上方;達仁鄉則與中排相似,裙式長大約至小腿下。太麻里鄉與大武鄉排灣族獨有外裙(排灣語itung)、內裙(排灣語tjuvilj),外裙長度至膝蓋與小腿間、包裹於內裙之外,內裙長度則在膝上,內、外裙皆施以紋樣。胸兜(肚兜)與漢人女子胸兜相似,女子於胸兜施以紋樣。護腳布(排灣語cacavu)為長方形布塊,纏於脛部,平日工作之腳套無紋樣,盛裝的護腳布則有。
頭飾與中排、北排相似,熊鷹羽毛(排灣語qadris)、大冠鷲羽毛(排灣語veseng)、黃水茄為頭目、貴族家族配戴,一般平民則配戴由草及萬壽菊製成的花環,平日與慶典皆配戴攜物袋。
【色彩與材料】
衣服底色大多以黑、藏青色、藍色為主,也有以日本花布製成的衣服及花裙。配飾、腰帶等以黃色、白色、紅色、綠色等亮色為主。
十字繡的繡線色彩豐富,古樸顏色至活潑顏色都有運用。珠繡與中排、北排相似。
【裝飾技法】
早期有織布文化,但現已絕跡。目前以十字刺繡為主,使用不同色彩繡於上衣、內外裙、腳套、褲片上。針繡技法表現以上衣及裙子最為特色。
【紋飾元素】
人形紋、人頭紋、蛇形紋、太陽紋、植物形紋等。
【圖34】北排女性長衣:衣襬略呈A型開叉,展度較直、衣身較長,裙式長度大約至腳踝上方,男女皆為長袖。(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10887(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
【圖35】中排女性長衣:衣襬略呈A型開叉,衣襬角度較北排斜度大,衣身長度較短,裙式長大約至小腿中下,男女皆為長袖。(資料來源: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藏品10395(CC BY-NC-ND 3.0 TW)@開放博物館) |
【圖36】南排女性長衣:衣襬呈A型開叉,角度較中排又更寬而圓,衣身長度更為短俏,裙式長大約膝至小腿中,男女袖長皆為肘部上下長度。(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博物館藏品AT002556女子有袖長衣(CC BY-NC)) |
【圖37】東排女性長衣:衣脇至衣襬呈A型開叉,長度各部落有別。金峰鄉境內與北排相似,長度大約至腳踝上方;達仁鄉則與中排相似,裙式長大約至小腿下。太麻里鄉與大武鄉則著有胸兜及內、外裙,外裙長度至膝蓋與小腿間、包裹於內裙之外,內裙長度則在膝上。(資料來源: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藏品19940900005(CC BY-NC)) |
【圖38】東排短衣與內外裙服飾(亞崗提供,亞崗提供,約1910-1920年Vaveljengan部落(大竹高社)拍攝) |
|
【圖39】東排灣大竹部落lja Djalungan頭目家族及第一任Vunkiac lja Paljaljuman村長衣著(亞崗提供,約1910-1920年Vaveljengan部落(大竹高社)拍攝)
前排左起:頭目(男性,著貴族方巾衣、貴族男裙,配戴禮刀)、未成年女性(著短上衣、內外裙,頭綁頭巾)、成年未婚女性(著短上衣、內外裙,頭帶頭飾)、成年未婚女性(著短上衣、內外裙,頭帶頭飾)、已婚女性(著長衣lungpaw、內外裙,纏頭巾)、村長(著短上衣、男裙,配戴皮帽、頸鍊、佩刀)。後排為兩位已婚女性(著長衣lungpaw、內外裙,纏頭巾)。

【圖40】北、中、南、東排女性上衣衣長及衣襬角度示意圖(繪圖:王嘉棻)
排灣族群系統與分布
|
系統 |
分佈 |
鄉鎮名稱 |
村落名稱 |
|
|
Raval 系統 |
北部排灣 (Raval群) |
三地門鄉 |
大社、青山、安坡、口社、德文、賽嘉 |
|
|
Vuculj系統
|
北部排灣 (Vuculj本群) |
三地門鄉 |
三地、馬兒、達來、口社、德文 |
|
|
霧台鄉 |
霧台、伊拉 |
|||
|
瑪家鄉 |
筏灣、瑪家、北葉、佳義、涼山、三和 |
|||
|
泰武鄉 |
平和、萬安 |
|||
|
中部排灣(Paumaumaq群) |
泰武鄉 |
萬安、泰武、佳平、武潭、佳興 |
||
|
來義鄉 |
義林、來義、古樓、望嘉、文樂、南和、丹林 |
|||
|
春日鄉 |
七佳、力里、歸崇、古華、春日、士文 |
|||
|
南部 排灣 |
Chaobolbol群 |
獅子鄉 |
南世、和平、竹坑、楓林、內文、丹路、草埔 |
|
|
牡丹鄉 |
東源 |
|||
|
Sabdek群 |
獅子鄉 |
草埔、丹路、楓林 |
||
|
Parilarilao群 |
獅子鄉 |
竹坑 |
||
|
牡丹鄉 |
石門、牡丹、四林、高士 |
|||
|
Skaro群 |
牡丹鄉 |
旭海村 |
||
|
滿州鄉 |
滿州、里德、永靖、恆春鎮(仁壽、龍水里) |
|||
|
東排灣群(Suqaroqaro群) |
太麻里鄉 |
泰和、大王、金崙、多良、溫泉、上大溪、吉林、大溪 |
||
|
金峰鄉 |
嘉蘭、介達、比魯、壢坵、新興、賓茂 |
|||
|
大武鄉 |
大武、大鳥、大竹、工作地、愛國蒲、富山、加津林、太湖、古庄、尚武、南興 |
|||
|
達仁鄉 |
土坂、台坂、森永、新化、安朔、南田 |
|||
資料來源:鍾興華,〈從Vetsik(徽號)看排灣族社會之變遷-Chivetskadan部落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頁1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