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4
名稱
  • M
    「開山撫番」道路
  • T
    開山 Khai-san
    撫番 Hú-huan
    道路 Tō-lōo
  • J
    開山撫番 かいざんぶばん
    道路 どうろ
  • E
    Kaishan Tribal Relief Road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開山撫番」道路


「開山撫番」道路修築背景

  牡丹社事件發生後,1874年(同治13年)陰曆3月22-23日,日本派兵來台,於琅嶠(屏東縣恆春鎮)登陸,藉口討伐「生番」。清國有感於事態嚴重,先派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帶領輪船、兵弁,以巡閱為外,前往台灣生番一帶查看,不動聲色,相機籌辦」。4月14日,沈葆楨獲進一步授權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5月4日,沈葆楨由福建來台,處理善後事宜。9月22日,中日互換條約三十款,最後以撫卹難民銀及賠償銀共五十萬兩和解,日方接受並同意於同年10月25日撤兵。

  清國於事件後廢除「番界」禁令,沈葆楨來台後,首先改革前山之各項積弊,並積極開發後山,於1874年(同治13年)陰曆11月15日,於〈請移駐巡撫摺〉中奏請「開山撫番」,方法如下:「今欲開山,則曰屯兵衛、曰刊林木、曰焚草萊、曰通水道、曰定壤則、曰招墾民、曰給牛種、曰立村堡、曰設碉堡、曰致工商、曰設官吏、曰建城郭、曰設郵遞、曰置廨署﹔此數者孰非開山之後不辦遞者?今欲撫番,則曰選土目、曰查番戶、曰定番業、曰通語言、曰禁仇殺、曰教耕稼、曰修道塗、曰給茶鹽、曰易冠服、曰設番學、曰變風俗。」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廢除番界禁令、開路與移民,因此此時期的道路皆稱為「開山撫番」道路。

北中南三路修築

  沈葆楨更兵分三路,北路由提督羅大春負責,率兵13營,自噶瑪蘭蘇澳開自奇萊,凡205清里(約118公里)。中路由南澳鎮總兵吳光亮負責,以2營兵力,自彰化林圯埔(南投縣竹山鎮),開抵台東璞石閣(花蓮縣玉里鎮),凡265清里(約153公里)。南路由海防同知袁聞柝負責,共三營兵,兵分二路,袁聞柝親自率兵從鳳山縣赤山開自台東卑南,凡175清里(約101公里),另一路派總兵張其光自鳳山縣射寮開來,會於卑南,總214清里(約123公里),由此長途跋涉的深入進展,奠定開發後山基礎。

八條「開山撫番」道路

  清國前後修築了多條「開山撫番」道路,進入原住民區域,按照順序從北至南分別為蘇花道路(1874)、集集水尾道路(1886-1887)、八通關道路(1874)、崑崙坳道路(1874-1875)、射寮卑南道路(1874)、浸水營(三條崙)道路(1882)、楓港卑南道路(1874)、恆春卑南道路(1880)等8條道路,也算是清國進入山區的官道,這幾條道路的特色大部分都是從西部到東部,越過高聳的中央山脈,僅有蘇花道路(1874)由東北部往南再到東部,由當時官方出資,透過軍隊與僱請民工、原住民來協助開鑿道路,沿途會架設木橋、鋪設石階、設置哨站與營房,平地大約1清丈(約3公尺)寬度,山區的道路大約6清尺(約180公分)的寬度,若道路通過台灣深山區域,百年後這些路徑依然存在著殘跡,其中八通關道路被指定為國定古蹟,三條崙(浸水營)道路被屏東縣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恆春卑南道路則被屏東縣政府特別將此區劃定為「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

參考文獻:
  • 鄭安睎,《重返關門:踏上布農丹社歸鄉路》(下),台北:采薈軒文創美學公司,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