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泰雅族、太魯閣族領域而過
清代「蘇花北路」(蘇花道路)起點為宜蘭縣蘇澳鎮,終點為花蓮縣新城鄉,通過泰雅族南澳群與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全長約115.2公里,無族語稱呼。
「蘇花道路」修築目的為籌辦台灣防務與推行「開山撫番」的工作,1874年(同治13年)陰曆6月夏獻綸從蘇澳起工,7月開路至東澳,由陸路提督羅大春接任北路開鑿工程,從東澳起工。同年11月,開抵花蓮,半年之內便已開通「蘇花道路」。
道路修築始末
1873年(同治12年)陰曆4月起夏獻綸擔任台灣兵備道員,當時海疆多事,駐守台灣,對於洋務、牡丹社之役助力頗多,多次深入蠻荒,巡視南、北兩路,1879年(光緒5年)卒於任內。1874年(同治13年)陰曆5月27日,夏獻綸咸同參將李學祥一營兵力,由台南府城乘輪船北上,繞過東北,於6月3日抵達蘇澳。道員夏獻綸從南澳起工,計6月16-21日,已開路九千七十餘丈,於7月開至東澳,共20清里。沈葆楨奏派陸路提督羅大春赴台駐紮蘇澳,籌辦「開山撫番」事務,羅大春違旨未到任之前,由夏獻綸代之。羅大春故奏請別調鎮將移紮,因蘇澳情形吃緊。他仍未就任,清國下令革職留任。6月20日,羅大春終究由福建泉州秀塗搭「靖遠」來台,22日抵達台南府城安平,7月1日離開安平府城,循陸路,於13日抵達蘇澳。17日,接辦夏獻綸所移交的台北防務與「開山撫番」的工作。7月,陸路提督羅大春接任北路開鑿工程,從東澳起工。同年11月,開抵花蓮港北岸,完成「蘇花道路」。
道路總長與沿線建物
道路完工後,陸路提督羅大春命令陳輝煌區分山路與平路,各予以丈量開路距離,以便給予工資,亦可定其里數。依照蘇澳所立的「里程碑」記載,從蘇澳至大濁水(今和平溪)為80清里(約46.1公里)。從大濁水至花蓮港(新城),有120清里(約69.1公里),全長約115.2公里;與1900年(明治33年)陰曆3月,台灣守備混成第一旅團司令部出版報告書《臺灣史料》中所載總長一致,但分段間略有差異。據欽差大臣沈葆楨所奏:「現已進闢岐萊之道,平路以橫寬1丈為準,山蹊以橫寬6尺為準,俾榛莽勿塞,車馬可行。」而台灣候補道劉璈所奏〈開山撫番調陳〉中記載,「蘇花道路」在平原(平坦)地帶,以1清丈(10尺,約3公尺)為道路施工標準,山路以6清尺(約1.8公尺)為標準,對於兩旁的雜草盡量刈除,以便於轎輿與馬通過,在幾處主要過溪處間設有木橋,以木櫃內填實沙石為橋墩,其上用巨木連結以利通行。清代與日本時代《臺灣史料》相較之下,可得知日軍來台後,勘查清蘇花道路的道路情形,當時尚有3座木橋僅存,分別為橫跨於大濁水溪(和平溪)上的「大濁水橋」,今南澳溪上「大南澳橋」與擢其力溪(立霧溪)上的「擢其力橋」。但開鑿之初,東澳溪、大清水溪、小清水溪等,未必沒有木橋。
清代文獻提到「蘇澳至新城間」都屬懸崖峭壁,《臺灣史料》中各據點間最詳細的資料,記錄沿路看到清兵屯營過的遺跡,其路況最險,尤其新城附近太魯閣木瓜群兇悍,攻了就退,退了又襲來,所以在這一帶屯駐了計3,020兵力的軍營。不過後來經過2-3年,因為襲擊愈加繁甚,所以最後這條道路終於完全被閉塞,如今甚至難以找出完整路段。
近代調查與道路現況
蘇花道路北段調查研究計畫最早由吳永華執行調查宜蘭縣轄內,出版了《蘇花道路: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1994),指出日本時代初期官方曾利用宜蘭管轄內局部路段,改築成大南澳隘勇線,後有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楊南郡、鄭安睎執行〈清代北路(蘇花道路)調查研究報告〉(2000),李瑞宗出版《蘇花道今昔》(2003)一書。
目前此條清代道路僅剩少部分路段可行走,宜蘭砲台山清代砲台遺址、東澳嶺、大南澳越嶺步道、崇德附近斷崖上舊道石硿子段,日本時代中期又修築了蘇花臨海道路取代之,道路通過南澳、和中、和仁、崇德等部落,以清水谷風斷崖等馳名。
【圖1】清代蘇花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立於朝陽社區的羅大春開路紀念碑。(鄭安睎拍攝,2012年)
【圖3】重修的清代蘇花道路。(鄭安睎拍攝,2012年)
【圖4】清代蘇花道路遠眺崇德河階地。(鄭安睎拍攝,2012年)
【圖5】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鄭安睎拍攝,2012年)
【圖6】蘇澳砲臺山。(鄭安睎拍攝,2012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