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6
名稱
  • M
    安通越嶺道路
  • I
    阿美族o pakalotokay a lalan no Ancoh
  • T
    安通越嶺 An-thong-ua̍t-niá
    道路 Tō-lōo
  • J
    安通越嶺 あんつうえつれい
    道路 どうろ
  • E
    Antong Cross-Mountain Road
族別
  • 1A 阿美族 Amis / Pangcah
分類
撰寫者

安通越嶺道路


道路位置

  安通越嶺道路出現於清國時代,但正確開鑿時間與人力不可考,此道西起花蓮縣玉里鎮安通部落,東迄台東縣長濱鄉南竹湖部落。西側入口安通是由阿美族語Ancuhy而來,語意「尿騷味」,因為安通部落鄰近的安通溫泉硫磺味與尿騷味相似。東側出口南竹湖原名Pakara`ac(巴卡拉阿滋)。道路長度不明。

道路利用

  此道原本為原住民使用之道路,有些資料寫是1875年(光緒1年)吳光亮帶領飛虎軍所開通,但事實上不可考。整條東部海岸山脈有多條東西向的越嶺道路,也有一說因為出口處接近大庄,可能是平埔族使用的道路,但以部落位置與地名來說,也有可能是阿美族所使用之道。早在夏獻綸的《臺灣輿圖》(1879)中就有璞石閣大營到海邊彭仔存的道路。《臺灣堡圖》(1904)(1/20000)與《蕃地地形圖》(1916)(1/50,000),道路西端從安通溪開始,接著越嶺石門溪到彭仔存。大正昭和之間的《臺灣地形圖》(1923-1927)(1/50,000),道路路線有了變化,西側從吳江與紅蓙(安通社),兩條路線在安通溫泉前會合,沿安通溪往上,穿越海岸山脈,來到長濱。道路東段原本只有一個出口彭子存,後岔出三條路,兩條通往南竹湖部落。彭仔存現稱為「城山」,為平埔族西拉雅人所建立的聚落,清國曾設兵駐紮,目前也有許多客家人居住於此,但附近的南竹湖則以阿美族為主。

  此道路與基督教傳教活動有很大關係,1875年(光緒1年)陰曆4月8日英國長老教會牧師李庥到達台東成廣澳(成功鎮),然後又步行到到北側的彭仔存社,進行傳遞福音,往後很多傳教士利用此道往返縱谷與海岸。清代末期,來自屏東阿里港的信徒張源春遷至石雨傘居住,並以祈禱水治好石雨傘頭目的氣喘病,因緣成立蟳廣澳教會,後稱石雨傘教會,開啟了長老教會在東部傳教的歷史,1997年(民國86年)在石雨傘遊憩區,設置「東臺灣設教百週年紀念碑」。

道路現況

  目前林業暨自然保育署設有安通越嶺道指示牌,海岸山脈以西的路段較為平整,設有第一景觀台,以東的路段會通過竹湖圳、廢耕地、廢棄家屋等地點,並接上第二景觀台,有不少遊客會走一小段道路,並從景觀台眺望東部太平洋。

【圖1】安通越嶺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安通越嶺古道路基。(鄭安睎拍攝,2019年)

【圖3】安通越嶺道路之石階。(鄭安睎拍攝,2019年)

【圖4】安通部落現景。(鄭安睎拍攝,2019年)

【圖5】仍保有安通溫泉古景的安通溫泉大旅社。(鄭安睎拍攝,2019年)

【圖6】東臺灣福音傳播事蹟紀念碑。(鄭安睎拍攝,2019年)

 

 

參考文獻:
  • 中華民國人文資源研究學會,《98年度台灣原住民傳統聚落(含古道)委託研究報告建置計畫》,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