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6
名稱
  • M
    三星角板山道路
  • T
    三星 Sam-sing
    角板山 kak-pán-suann
    道路 Tō-lōo
  • J
    三星 サンシン
    角板山 カッバンソァン
    道路 どうろ
  • E
    Sanxing Jiaobanshan Road
族別
  • 2T 泰雅族 Tayal
分類
撰寫者

三星角板山道路


道路位置

  「三星角板山道路」起點為桃園市復興區角板山部落,終點為宜蘭縣三星鄉牛鬥,最後可延長至羅東,全長為約77公里,全段道路完成於1916年(大正5年)。

道路修築始末

  日本時代初期,官方或一般行旅之人想要從台北通往宜蘭的話,必須繞過東北角或從坪林,才能抵達宜蘭,交通極為不便。1905年(明治38年),總督府鐵道部與土木部曾派遣鐵道橫斷隊從烏來屈尺抵達宜蘭,調查東西交通路線;1911年(明治44年)4月,官方計劃從本年度起,利用理蕃經費支持此從桃園角板山通往宜蘭的橫斷道路。從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台後,為兼顧「理蕃」行政與「蕃地開發」,副以監視與控制轄內泰雅族,需修許多道路。1910年(明治43年),因為泰雅族Gaogon群原住民關係,曾從桃園復興角板山開鑿台車道以利物資運輸,道路抵達目前下高義附近,此路也就是「三星角板山道路」前身。當年警察部隊兵分三路分別從新竹、桃園與宜蘭推進隘勇線,其中宜蘭線部隊沿著芃芃溪(今英士溪)推進,經過漆崎山、ボンボン(今芃芃山),抵達西村合流點,後為了壓制巴陵一帶泰雅族則,登上尖山,並設砲台於巴陵山頂,桃園部隊則沿著大嵙崁溪(大漢溪)抵達高義一帶,新竹部隊則從田勝台穿越稜線到寶里苦溪,在今日高義與巴陵之間交戰數回。

  1912年(大正1年),總督府計畫從角板山開路到高義,坡度約1/20(5%),最初鋪設鐵軌仍有些許困難,不過還是計畫施設鐵道,第一年預計支出約20萬圓。1913年(大正2年)3月,繼續計畫從ラハウ(Rahau)開至高義,倘若築路經費有結餘的話,則加以延長,當時預算約23萬4000圓。同年8月中旬,為了討伐「西納吉群」(Kinaji),總督府土木部會同蕃務本署在道路完成後,鋪設輕便鐵道(台車),抵達下高義,並設有台車停車場,道路一方面方便運送物資,一方面也運送討伐人員。不過,當時若要走先前修築於隘勇線上的隘路從下高義去宜蘭的話,則必須爬上、下通過バロン山(今上巴陵)與ボンボン(今芃芃山),才能出抵蘭陽平原。同年11月,總督府土木局長高橋辰次郎派遣技師張令紀、技手鈴木楠熊與雇員今西熊太郎,於3日從台北出發,前往角板山、ブトノカン、ウライ砲台、マリコワン溪底監督所,並在樹杞林睡一晚後,回抵台北。1914年(大正3年)2月2日,總督府下令設置「ガオガン支廳」於Gaogon山區(今三光部落),用以管理桃園復興後山,也順便監視當時的「西納吉群」(Kinaji),並統管附近的馬里克灣群與Gaogon群,以因此需要更好的交通規劃。最後,道路總共花費工費791,184圓,為維護此道暢通,採不定時整修主幹道,也闢建許多支線,以連接各聚落(社);完工後,裁撤ボンボン山隘勇線,並以駐在所取代之。

  道路穿過雪山山脈北側最低鞍明池一帶,除了是泰雅族溪頭群與高岡群聯絡道路外,亦是橫越雪山山脈主稜北側之重要的道路。

道路沿線建物

  1932年(昭和7年),「三星角板山道路」的警察官吏駐在所如:角板山、ラハウ、斷崖、カウボ、境、カギラン、ビヤワイ、カウイラン、ソロ、稜角、タマン溪、萱原、クル、四稜、西村、田丸、池ノ端、大正、瀧ノ上、小林、ボンボン、牛鬪等。在角板山上現今仍有神社、皇太子貴賓館、佐久間紀念碑殘存基座、バロン橋與大正橋墩等,西側入口處也曾發生「大豹事件」與「大嵙崁事件」。

戰後由北橫公路取代

  1963年(民國52年)2月北部橫貫公路正式開工,由台灣省公路局拓寬道路與增建新鋼構鐵橋,東部起點為宜蘭縣大同鄉境內百韜橋,至桃園縣角板山,全線69.14公里,總工程費17,474,982元。同年3月12日,在當時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指示下,由省政府負責,協請兵工單位協助,開鑿北部橫貫公路。日本時代的三星角板山道路在宜蘭端路線,是從英士村上行,沿芃芃溪左岸抵達明池,戰後所修築的北橫公路則從排骨溪而上,依芃芃溪右岸山腰而上到明池,兩者路線不同。

  2015年(民國104年),交通部公路總局曾委託李瑞宗出版《問路北橫》一書,交代北橫的演變歷史。目前大部分舊路已被北橫取代,僅存明池到大同鄉英士村路段,舊道與北橫遠遠相望,大約剩18公里,穿越中海拔原始森林,有扁柏與檜木的神木群,由於多年未曾有人使用,路徑已不甚明顯,且途中經2-3處大崩壁,僅可走到舊大正警察官吏駐在所附近,往下到ボンボン警察官吏駐在所路段,則因崩塌太多無法通過。

【圖1】三星角板山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三星角板山道路現今路況(明池下英士路段)。(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3】日本時代大正橋橋墩遺址。(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4】日本時代巴陵吊橋的橋柱。(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5】古道東部出口宜蘭縣大同鄉英士村(梵梵)。(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6】戰後北部橫貫公路上的羅浮鋼構鐵橋。(鄭安睎拍攝,2010年)

參考文獻:
  •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
  • 李瑞宗,《問路北橫》,台北:交通部公路總局,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