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位置
日本時代「八通關越嶺道路」,,道路起點為南投縣信義鄉東埔部落,終點為花蓮縣玉里鎮,原長度約120公里,道路通過布農族郡群以及部分巒群的傳統領域,修築於1919-1920年(大正8-9年)。八通關鄒語為Pattonkuan。
道路修築始末
道路修築始於1918年(大正7年)8月間,由松尾玉里支廳長為隊長,與警部梅澤柾等外加48名原住民一行人,從花蓮出發,沿著清八通關道路,用去9天調查新八通關道路預定路線以及布農族的情勢;這也是從1915年(大正4年)5月大分(タ-フン)事件中12個警察被殺之後,多年來第一支進入布農族區域的官方橫斷探險隊。為此,集集支廳長特別前往丹大溪流域的丹大駐在所警備,以備萬一。從1919年(大正8年)起,官方計畫以2年時間施工修築八通關越嶺道路。
「八通關越嶺道路」兩年的施工費預計30萬圓,第一年工事南投廳從東埔至八通關,花蓮港廳從玉里開鑿到伊霍霍爾溪,測量完畢隨即開鑿,搜索隊大約100人上下,南投廳從1919年(大正8年)5月上旬開始活動,花蓮港廳從6月1日開始,預定隔年相會於大水窟。5月6日由山下集集支廳長為隊長,約100名搜索隊,還有警察本署財津久平技手、小島警部亦來會合,約10多日可測量完畢,即開鑿。不過由於連續降雨,預計23日完成的測量,延到28日乃結束。東段的道路測量從6月開始,亦是由財津久平技手負責測量,約需要18天的時間,10日早上8點,在花蓮港廳玉里支廳,編制八通關橫斷道路開鑿作業隊,以梅澤柾警部為隊長,計有警部1名、警部補4名、巡查52名、巡查補4名、警手21名、隘勇20名,共計108名,分成4個分隊,首先測量路線,接著開鑿道路。外加本島人、平地及高山原住民等300人以及職工等40人。開鑿隊首先從玉里支廳水源地道路接續開鑿,伐樹開道,到拉庫拉庫溪左岸的中央警戒所,把此地方當作部隊本部所在,先頭部隊已經到了中社部落附近,而開鑿隊中染患瘧疾以及腳氣病的人不多,當時財津久平技師已測量完從拉庫拉庫溪上游的卓卓坤社(Totokun)間的預定道路路線,而先行下山。
1919年(大正8年)5月起,八通關西段的開鑿隊分成兩個隊伍,一支以集集支廳管內的東埔社為根據地,另一支以八通關下方為根據地。東埔方面的開鑿隊往前開鑿約1日里(約4公里),都是斷崖絕壁,施工非常困難,偶爾有被落石砸中等情事;八通關方面的開鑿隊在八通關鞍部下方露營,已經開路約30町(約3公里),按計畫應該可以在預定時間內完工,不過朝夕寒冷,有日照時又覺得暑熱,晚上溫度則驟降至攝氏10度。9月23日為止,從東埔到八通關約7日里的道路已經完成了2日里1町2間(約8公里),斷崖28町2間(約3公里),當下的作業員有警部1名、警部補2名、巡查23名、警手3名、隘勇22名,計51名,人夫計有本島人62名、原住民170名,計232名,此外還有大工1名、石工43名、木工11名,計55名,全部總計338名。
1920年(大正9年)8月13日,花蓮港廳的作業隊開通從大分溪(Tatahun)到大水窟的暫時道路,也繼續興建鐵線橋、剷除道路上的大石以及建築物等。9月15日,花蓮港廳的八通關道路隊,從玉里開鑿到大水窟約21日里的道路,已開鑿完成,搜索隊在玉里舉行解隊式,總督府總務長下村宏並致贈佳餚、美酒,來慰勞隊員的辛苦。1921年(大正10年)2月,全段開通。1922年(大正11年)3月,因東埔往楠仔腳萬社的道路有多處斷崖,因此改修部分道路,在楠子腳萬社駐在所下方等數十處,架設鐵線橋,總經費82,000圓。
道路沿線建物與重要歷史事件
1932年(昭和7年),道路有水里坑、郡坑、內茅埔、楠子腳萬、東埔、樂樂、對觀、觀高、八通關、バナイコ、秀姑巒、ツツジ山、南、大水窟、ミヤサン、トマス、エシラ、タタフン、ラクラク、打訓、ハハビ、十三里、シンカン、石洞、山陰、綠、厥、桃林、黃麻、佳心、山風、鹿鳴、卓麓等警察官吏駐在所與玉里分室,日本時代曾發生過喀西帕南事件與大分事件等,也是日本時代中部非常重要的一條理蕃道路。
近代調查與道路現況
玉山國家公園成立前後曾委託楊南郡進行〈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越嶺道路西段調查研究報告〉(1987)與〈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道路東段調查研究報告〉(1988),另有林一宏所著《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2015),近年道路旁佳心舊社被登錄為花蓮縣文化景觀。
清代與日本時代所築的「八通關道路」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日本時代的八通關道路有賽珂、華巴諾支線。清代八通關道路目前已由玉山國家公園改善完畢,起點於東埔,終點於東部台30線的停車場(離山風駐在所約2公里),一般行程大約8天左右可走完全段,也是岳界攀登玉山、南二段與馬博橫斷所使用之道路。
【圖1】日本時代八通關越嶺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八通關警察官吏駐在所遺址。(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3】華巴諾警察官吏駐在所建築。(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4】多美麗駐在所入口。(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5】戰後重修的拉古拉吊橋。(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6】從西段古道出口遠眺東埔部落。(鄭安睎拍攝,2009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