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5
名稱
  • M
    大甲溪道路
  • T
    大甲溪 Tāi-kah-khe
    道路 Tō-lōo
  • J
    大甲渓 だいこうけい
    道路 どうろ
  • E
    Dajiaxi Road
族別
  • 2T 泰雅族 Tayal
分類
撰寫者

大甲溪道路


道路位置

  「大甲溪道路」起點位於台中市和平區境內的松鶴部落,終點為和平區梨山部落附近,全長約62.7公里,主要通過泰雅族的傳統領域,橫跨南勢群與Salamao群。

道路修築始末

  大甲溪道路的前身為「白冷隘勇線」的巡視隘路,開鑿於1911年(明治44年)2月23日,當年從白冷監督所為起點,往大甲溪上溯,抵達シウワンタイム,全長約4日里(約16公里)。1914年(大正3年),由於原有舊隘路異常的狹隘,所以台中廳計畫拓寬從東勢角至八仙山的道路,以方便日後的伐木事業,最後由總督府營林局開鑿完成,不過道路仍然止於久良栖(今台中市和平區松鶴部落)。

  直到1922年(大正11年)9月,由台中州東勢與能高兩郡的警察課編制搜索部隊,著手開鑿大甲溪警備道路,工事期間遇到不良天候、寒氣、險惡的地形等,也造成十多名工人死傷,竣工日期比原預計的時間還晚,東勢郡的開鑿隊在1923年(大正12年)3月初,能高郡的開鑿隊在3月31日才漸次完工,同時沿途新設置7個警戒所,此時已完工明治、馬崙、烏來、小澤台等4個警戒所,殘留的工事不久也很快的完工,完工後對於サラマオ(Salamao、今台中市和平區梨山)原住民殘眾的歸順,會有很大效果。

沿途駐在所與重要事件

  此道設有久良栖、明治、馬崙、烏來、小澤台、ピスタン、達盤、佳陽、サラマオ、太久保等警察官吏駐在所,道路上曾發生「青山事件」為本流域多數耆老所熟知,哈崙台部落為此次事件倖存者所組成。道路開鑿後連結北方的卑亞南道路,若配合後來昭和年間修築的合歡越嶺道路,為日本時代台中州東勢郡通往能高郡的重要蕃地道路,昭和年間許多登山隊與調查隊均經此道路攀登雪山與南湖大山,也成為學生的夏休旅行路線之一。

戰後中橫公路修築與損毀

  1954年(民國43年)中部橫貫公路台中花蓮線之西段(東勢至梨山)即是規畫依大甲溪道路之路線修築。中部橫貫公路主線長度為187.8公里,由台中經豐原,溯大甲溪而上,過東勢,谷關、德基經佳陽、梨山、越北合歡山啞口,西出關原、太魯閣。自東勢開始也已有道路延伸進大甲溪峽谷,傍溪左岸,經谷關,上抵德基;唯此路段平均路基僅寬3.5公尺,包括橋梁、駁坎等仍需改建,尤其是谷關至德基段,因地層層面沿坡順向傾斜,容易崩落,需設法預防。德基到梨山段,長達22.6公里,此路段雖為新闢路段,但該處已有人行之步道,推測即為大甲溪警備道之一部分,因此新路即順人行道而開。梨山至合歡啞口段長24公里,公路預計在此由大甲溪翻越一山脊至東側之合歡溪流域,再順合歡溪上行,後過合歡溪,沿畢祿溪繞達此路線最高點之北合歡啞口。霧社支線為41.8公里,宜蘭支線則為74.2公里。

  1956年(民國45年)7月7日於花蓮太魯閣舉行中部橫貫公路開工破土典禮,由行政院長俞鴻鈞、美國大使藍欽主持,參加者有輔導會主任蔣經國、美國安全分署署長卜蘭德(J.L.Brent)、省府主席嚴家淦、交通部部長袁守謙、懷特公司總經理狄布賽等百餘人。工程總計耗費3億6000萬餘元,工程人力來源包含榮民工程總隊隊員、陸軍步兵、軍事監犯、職訓總隊隊員、社會失業青年、暑期學生戰鬥訓練青年工程隊、公民營廠商等。

  1957年(民國46年)11月6日,主線西段德基至佳陽段通車;同年12月7日,主線西段佳陽至梨山段通車;1958年(民國47年)6月14日,主線西段梨山至合歡溪段通車。台灣省公路局於1958年(民國47年)2月20日開始,從谷關至德基開始行駛客運班車;1960年(民國49年)5月9日,中部橫貫公路舉行正式通車典禮,地點於谷關,由省府主席周至柔、輔導會主任委員蔣經國聯合主持,副總統陳誠剪綵,參加國內外來賓數百人。

  興建完成後,由於部分路段地質不穩,在豪雨颱風過後,不時傳出道路坍方中斷之消息。1961-1966年(民國50-55年)之間,進行全線改善工程,改善的重點包括將部分路段拓寬為雙車道,及施作瀝青混凝土路面。由於中橫的改善,連帶的影響了公路沿途的觀光發展,西端的梨山、谷關都曾是相當熱門的遊憩勝地。

  1999年(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重創中橫,尤其是谷關到德基路段最為嚴重。2000年(民國89年)5月17日,中部又出現規模5.3的地震,再一次造成谷關德基路段嚴重受損。2004年(民國93年)七二水災又再一次給中橫重重的打擊,除了道路,包括沿線的發電廠都受到災害波及,截至目前(2024)為止,仍是有條件的開放沿線居民或洽公等民眾使用。

道路沿線觀光景點

  中部橫貫公路沿途有谷關溫泉(明治溫泉)、八仙山林場、白冷圳、大甲溪流域的吊橋、裡冷部落的七重天瀑布群、四壯士五葉松、谷關七雄登山步道,可串聯谷關、八仙山一帶景點,是一個富有自然景觀與人文史跡的旅遊帶。

【圖1】大甲溪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中部橫貫公路的白鹿吊橋。(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3】南勢警察官吏駐在所的員工宿舍。(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4】谷關溫泉區現景(日本時代明治溫泉)。(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5】松鶴部落街景。(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6】遠眺裡冷部落。(鄭安睎拍攝,2010年)

參考文獻:
  •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
  • 鄭安睎,《願社平和:臺中和平地區原住民聚落》(臺中學14),台中:台中市文化局,2018年。
  • 鄭安睎、Aliman Takistalan Istanda(胡忠正),《雪山覓徑》,采薈軒文創美學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