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4
名稱
  • M
    霞喀羅越嶺道路
  • T
    霞喀羅越嶺 hâ-khe̍nnh-lô-ua̍t-niá
    道路 Tō-lōo
  • J
    霞喀羅越嶺 かこうらえつれい
    道路 どうろ
  • E
    Xiakaro Cross-Mountain Road
族別
  • 2T 泰雅族 Tayal
分類
撰寫者

霞喀羅越嶺道路


道路修築背景

  「霞喀羅道路」又稱為「石鹿道路」,「霞喀羅」泰雅語為Skaro。道路兩端的起點分別為井上(今新竹縣五峰鄉清泉)與控溪(今新竹縣尖石鄉秀巒部落),全長約45.1公里,道路穿過泰雅族的傳統領域。

  1917年(大正6年)發生第一次霞喀羅事件,1920年(大正9年)又發生第二次霞喀羅事件,族人神出鬼沒,殺害警備單位的警員,因此官方決定開闢理蕃道路進入霞喀羅群的區域,而部分霞喀羅群在經過兩次事件後,已經遁逃到北坑溪上游躲藏。

  1920年(大正9年)11月中旬時,新竹州鑒於當時舊管內的蕃地輸送道路只有一條,也就是「霞喀羅隘勇線」,因此計畫從上坪起至謝家囉奧臘奧分遣所,新開鑿理蕃道路,對於霞喀羅群也有壓制與監視的意義。

道路修築始末與沿線建物

  道路於1922年(大正11年)6月底,在接獲總督府批准後,竹東郡計畫從桃山新道路分岔處,沿著霞喀羅溪往上游開鑿,至霞喀羅大山鞍部,接續舊大溪郡管內蕃地的荻坂分遣所,延長約10日里(約39公里),工程費預計要15萬5000圓,施工期預計3個月,端看原住民情勢來進行,預計9月上旬施工,連接當時正在施工的大野簡(泰岡)道路。為了道路開鑿順遂,同年8月23日,總督府野呂寧技師與新竹州知事服部仁藏隨同前往視察開鑿狀況。1922年(大正11年)3月底,僅用去8個月時間,「霞喀羅道路」即告完工,當時雖然因降雨緣故,而有許多路段被驟雨破壞,但都陸續修復完畢,完成了新竹州下大溪與竹東兩郡的橫斷道路。

  1932年(昭和7年),此道可以從上坪搭台車至井上,從井上之後的駐在所有瀨戶、松本、シヤカロー、田村台、楢山、朝日、サカヤチン、馬鞍、タラッカス、養老、錦路、控溪等駐在所。

近代調查與道路現況

  2002年(民國91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曾委託楊南郡執行〈霞喀羅國家森林步道人文史蹟調查與解說〉計畫,後由徐如林改編為《霞喀羅道路:楓火與綠金的故事》(2019)。此道從日本時代便是攀登大霸尖山的必要通道,沿路的泰雅族天洞社則是最常被雇用背負行李的雇傭部落,一般的行程從霞喀羅道路的檜山駐在所轉入結城山,經境界山、伊澤山、加利山,然後登大霸尖山與小霸尖山,回程原路下井上(經清泉),或從北坑溪道路的茂義利,再走鹿場連嶺道路出汶水。戰後曾維持一段警力駐守時期,也是賞楓的景觀道路。目前林務單位在石鹿與養老入口,設有簡便停車場,遊客透過接駁方式,大多可一日走完道路。

【圖1】霞喀羅越嶺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戰後石鹿警察派出所建築物。(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3】戰後的白石派出所。(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4】戰後重修的白石吊橋。(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5】霞喀羅道路北端養老入口。(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6】霞喀羅道路現況。(鄭安睎拍攝,2009年)

 

參考文獻:
  •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
  • 楊南郡、徐如林、《霞喀羅道路:楓火與綠金的故事》,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9年。
  • 鄭安睎、Aliman Takistalan Istanda(胡忠正),《雪山覓徑》,采薈軒文創美學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
  • 楊南郡、王素娥,〈霞喀羅國家森林步道人文史蹟調查與解說〉,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