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4
名稱
  • M
    中之線道路
  • T
    中之線 Tiong-tsi-suànn
    道路 Tō-lōo
  • J
    中の線 なかのせん
    道路 どうろ
  • E
    Zhongzhi Line Road
族別
  • 4B 布農族 Bunun
分類
撰寫者

中之線道路


道路位置

  「中之線道路」為南北走向,路線主要沿著郡大溪而修築,因此也被稱為「郡大溪警備道」,全長約60.15公里,主要穿越布農族丹群、巒群與郡群的傳統領域。

  從1913年(大正2年)開始,有較清楚的修築紀錄;1928年(昭和3年),連接觀高與マシタルン社(馬西塔隆社)之間的路段,全程完工約在1929年(昭和4年)以後,最遲在1934年(昭和9年)。由於是「集集水尾道路(關門道路)」與「八通關越嶺道路」間的聯絡道路,因此被稱為「中之線道路」。此道為南北走向,從「集集水尾道路(關門道路)」的「カネトワン(加年端)警察官吏駐在所」之稜尾右側,以「之字形」下抵丹大溪旁,然後越過丹大溪,穿過溪底吊橋後,爬上南岸(左岸)的溪諾袞社,再至卡特格蘭社,沿著郡大溪右岸,最後延長至「八通關越嶺道路」上的「觀高警官駐在所」。

道路修築始末與沿途建物

  道路並非一次就修築完成,而是一段一段地銜接,官方也不時地提撥經費,整修或補修道路與架設吊橋,主要經過布農族的三大群,一為郡群、二為巒群、三為丹群。沿路附近的主要部落有:哈伊拉漏社、喀塔朗社、無雙社、馬西塔隆社、本鄉社、郡大社、伊巴厚社、望鞍社、卡特格蘭社、溪諾袞社等,溪的對岸也有一些舊社(如:龍開板社、伊利豆社等)。

  道路也通過數個駐在所,主要有:觀高、無雙、マシタルン、本鄉、郡大、イバホ、望鞍、カトグラン、ヒノクン、カネトワン等警察官吏駐在所,這些駐在所隨著道路的興築而設立,隨著布農族「集團移住」而廢止,但並非同時設立及被廢止。

道路現況

  近年來由鄭安睎書寫的《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一書,清楚交代此一區域的道路與布農族舊社的資訊。「中之線道路」主要沿著等高線開鑿,全線路況大致還算不錯,除了觀高到無雙、望鞍到卡特格蘭、加年端(林務局丹大林道四分所)等路段,以及有些越溪的「之字形」路段外;道路高度始終約維持在等高線約1,200-1,400公尺間腰繞。戰後,林務局曾經利用此道作為造林用路,在此區廣植青楓、柳杉、台灣杉、紅檜等樹種。目前,除無雙往馬西塔隆間的警備道是在原始林外,絕大部分皆是人造林。從無雙至四分所間的道路,共經過6座吊橋,目前除了無雙吊橋完好之外,橫跨郡大溪支流上的吊橋大多已經損毀,全都只剩橋墩與鐵索,加年端社下方的溪諾袞吊橋(橫跨丹大溪),現已毀壞,其餘的聯外吊橋(如:望鞍吊橋),也已跌落溪底。道路築有駁坎,幅寬約1.5-2公尺,遇水架橋,途中經過數個新崩塌的大崩壁,除了已經存在的「鈺光大崩壁」(無雙社至馬西塔隆社間),在卡特格蘭社之前(由南往北行),又形成多處大崩壁,近年道路損毀,已無法全部走通。

【圖1】中之線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中之線道路一景。(鄭安睎拍攝,2002年)

【圖3】2002年11月6日布農族五大群尋根祖居地立碑在卡特格蘭社。(鄭安睎拍攝,2003年)

【圖4】立於馬西塔隆社的郡群尋根祖居地立碑。(鄭安睎拍攝,2003年)

【圖5】郡大警察官吏駐在所入口。(鄭安睎拍攝,2003年)

【圖6】黑諾肯Hinogun部落。(鄭安睎拍攝,2002年) 

 

參考文獻:
  •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
  • 鄭安睎,《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台北:采薈軒文創美學公司,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