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3
名稱
  • M
    內本鹿道路
  • T
    內本鹿 lāi-pún-lo̍k
    道路 Tō-lōo
  • J
    内本鹿 ないほんろく
    道路 どうろ
  • E
    Neibenlu Road
族別
  • 4B 布農族 Bunun
分類
撰寫者

內本鹿道路


道路修築背景與調查

  「內本鹿道路」,西起高雄市六龜區,東迄台東縣延平鄉北絲鬮(今桃源),道路穿越布農族郡群的傳統領域,全長約124.7公里。

  1916-1917年(大正5-6年)間,總督府就規劃在1923年(大正12年)初開鑿「內本鹿道路」,後來因關東大地震,延宕1年。1923年(大正12年)3月進行道路調查,當時從警備線沿著北絲鬮溪左岸作為道路預定計畫,計畫從Tabirin社(桃林)延長約9日里(約36公里)。1924年(大正13年)6月1日,開始計畫修築,預計1個月完成1日里(約4公里),因為雨季關係,遲至10月1日修築工事才再開始,以警部補為主分成3個分隊,編成搜索、人夫400餘名,道路修築坡度為1/15(6.7%)。計畫設有5個駐在所,分為大小駐在所,大駐在所有警備員警部補1名、巡查部長1名、巡查9名、警手10名,小駐在所有巡查部長1名、巡查4名、警手7名,共計有69員。第一個駐在所設於溫泉湧出的地方,第二個設在溫泉與Rainiaban溪中間,第三個設在Rainiaban溪右岸,第四個設在Tabirin社與第三個駐在所之間,第五個設在Tabirin社。1924年(大正13年)12月28日,在溫泉場舉行搜索隊解隊式,剩下工事預計編成一隊,大致在1925年(大正14年)2月,可以全部完成。

道路西段修築始末

  西段從1925年(大正14年)5月開始,高雄州蕃地道路搜索隊隊長、屏東郡警察課課長8日從六龜回到屏東,調查高雄州與台東廳的聯絡道路預定地,其區域以警戒所區內的島田分遣所為基點,到達沙區沙區(Sakusaku)鞍部,沙區沙區鞍部以東由台東廳調查,高雄州內距離有7日里28町(約31公里),為了方便計算分為五區,島田分遣所開始距離2日里4町(約8公里)為第一區,再距32町(約4公里)為第二區,接著2日里5町(約8公里)為第三區,1日里15町(約6公里)為第四區,最後1日里8町(約5公里)來到中央山脈沙區沙區鞍部為第五區,第一區坡度為2%,第二區為8.3%、第三區、第四區為2.5%。從地質來看,第一區、第二區為砂質岩層,附近有闊葉林大森林,土質軟弱,適合開鑿,第三區、第四區,地質堅硬,地盤都是岩石,施工不易。第五區也是地質堅硬,比三、四區稍微好一點。此道路在溪南山山麓,卑南主山西側開鑿,途中要架設2-3座橋,竣工後每1日里設1個駐在所,工事費每1日里需要10,000圓,路寬約5-6尺(約1.5-1.8公尺),總經費預算約100,000圓左右,若道路完成後,從高雄屏東方面6小時就可到沙區沙區。台東廳內的道路開鑿,里程約13日里,從1925年(大正14年)秋天開始開鑿,年中即可抵達沙區沙區鞍部。

道路東段修築始末

  東段內本鹿道路分為前後兩期完成,第一期的工事費70,000圓,第二期工事費56,500圓。第二期的工事從桃林駐在所開始,預計分為搜索隊與建築隊,各搜索隊有警備人員78人,分為搜索隊本部、輸送隊、第一分隊、第二分隊、第三分隊,建築隊也是比照此模式,共有50位警備人員。1925年(大正14年)9月1日開始開鑿,一直到1926年(大正15年)1月31日解隊。同年3月9日早上11點,在里壠支廳前舉辦盛大的「內本鹿道路完成慶祝會」

東西段道路連接

  1926年(昭和1年)11月16日,高雄州開鑿前往沙區沙區鞍部的道路,以連接內本鹿道路,並在頭前溪駐在所舉行起工式,計有人員131名參與,高雄州角田警務部部長、釜田理蕃課長、宮本警察課長一同赴會對於隊員激勵與訓勉。1927年(昭和2年)1月18日午後,高雄州蕃地搜索隊抵達沙區沙區鞍部,正式與台東廳聯絡,道路正式連接,24日正式完工,從島田分遣所延長約11日里19町43間(約45公里)。

道路沿線建物與聚落

  此道從高雄六龜進入山區,昔日設有藤枝、頭前山、溪南山、出雲、石山、瀧見檜山、日ノ出(日之出)、見晴、朝日、常盤、壽、橘、桃林、嘉嘉代、楓、清水、溫泉、北絲鬮溪等駐在所。

  道路上有許多布農族郡群的舊社,包括有中心崙社(Ciusinlun)及內本鹿14社。該14社為塔比林(Tabiling)、丹西給(Tansiki)、馬束徊目(Masuhuaz)、巴近谷兒(Bacinkul)、古巴拉丹(Kubalatan)、馬代布蘭(Madaipulan)、法哈拉斯(Vahlas)、撒兒比(Salvi)、巴胆(Padan)、改底沙旱(Kaidisahan)、孫底克(Suntiku)、馬束達剌(Masudala)、束里沙凡(Sulisavan)、嘎嘎郎(Kakalang)等,道路上曾發生內本鹿事件(1941),也是日本時代台灣最後一個由原住民發動的歷史事件。此道被利用於集團移住布農族郡群。

近代布農族尋根活動與道路現況

  2002年(民國91年)布農文教基金會開始辦理尋根活動,隔年基金會租用直升機,帶著年邁已無法長途跋涉山路的長者們回到老家,此行留下了許多紀錄,包括紀錄片與文章,2004年(民國93年),受布農部落Nabu邀請,已故登山家李小石再度與布農族人一行共8人一同上山,此行的預計目的是要探查常盤及上朝日、下朝日附近的遺址。

  近年來,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理事長劉曼儀因擔任黑熊調查助理,認識了桃源村的布農族後代們,並於2007年(民國96年)與布農族人一同上山尋根、參與家屋的重建,開啟結合生態登山學校活動的內本鹿小學課程,也為這個區域留下不少紀錄。在台東林業分署協助下,「內本鹿道路」入口處設有山胡椒學習基地,其目的用於保護與發揚傳統布農族文化,也是內本鹿返鄉的重要據點。目前「內本鹿道路」為中斷狀態,僅有少數山友利用於道路踏訪之用。

  道路沿線有台東紅葉村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紅葉溫泉、野溪溫泉(桃林溫泉)、布農族舊部落遺址、開鑿於山壁的道路(清水至鹿野溪、中央山脈鞍部至舊壽段)與鹿野溪峽谷地形地質。

【圖1】內本鹿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Halipuson社與內本鹿返鄉紀念旗幟。(鄭安睎拍攝,2013年)

【圖3】大正警察官吏駐在所入口甬道。(鄭安睎拍攝,2013年)

【圖4】冬季的鹿野溪。(鄭安睎拍攝,2013年)

【圖5】開鑿於岩壁上的內本鹿道路。(鄭安睎拍攝,2013年)

【圖6】嘉嘉代警察官吏駐在所附近的古道現況。(鄭安睎拍攝,2013年)

參考文獻:
  •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