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臺鄉境內5條重要道路
霧臺的道路依附著部落而存在,最早為魯凱族與排灣族各部落間的社路,爾後被日本政府拓寬為一般「理蕃道路」,根據相關文獻與訪談資料,整理出霧臺境內的重要道路系統,計有一「知本越嶺道路」,二「振興-舊好茶道路」,三「振興-霧臺-阿禮道路」,其中「知本越嶺道路」部分路段與「振興-霧臺-阿禮道路」重疊,四「霧臺-大武道路」,五「舊好茶-阿禮道路」等5條路段,為屏東縣霧臺鄉境內最重要的道路系統。
5條道路詳細路線
1. 知本越嶺道路:此道路說明請參閱詞條「知本越嶺道路」。
2. 振興-舊好茶道路:
此條道路從屏東縣鹽埔鄉振興村為起點,首先通過舊三地門社(サンテイモン),接著通過馬努爾社(マヌル),最後抵達好茶社(コチヤボガン、即舊好茶),全長有27.9公里。亦可以跨越隘寮南溪,抵達南邊的下排灣社(下パイワン、筏灣),此段道路約有8.7公里,過隘寮南溪後,可抵達現今屏東縣瑪家鄉的排灣族聚落,包括瑪家、北葉等地。此道路系統原本的路幅設計為社路規模,路幅大約在1.2-1.5公尺寬之間,目前從三地門開始的道路已變成通往霧臺的省道台24號,抵達伊拉社(イラ社)之前,道路分為兩岔,一邊往伊拉社,一邊往舊達來社,往馬努爾社的道路,目前呈現崩毀狀態。若從另外一端的好茶社出發,道路入口位於廢棄的舊好茶國小旁的部落水源地,目前殘留一座吊橋遺跡,沿著此路跡而走,昔日可下抵三地門社,此道路路幅還算清楚,大約1.2公尺寬,路旁疊有駁崁,可通行的道路大約有1公里,其餘路段則崩毀。
戰後,國民政府為行政管理、交通、通婚上的聯絡道路,除修復瑪家到舊好茶的道路外,也整理阿禮往舊好茶的道路,目前也因舊好茶遷村,已完全沒有人利用,道路路跡不明顯。其路線大約從日本時代的道路途中,往上穿過阿緱富士山的鞍部,在伊拉附近接上霧臺舊路。此段路口在伊拉部分,有一大崩壁,無法通過。
3. 振興-霧臺-阿禮道路:
此條道路從屏東縣鹽埔鄉振興村為起點,首先通過三地門社(サンテイモン),接著通過伊拉社(イラ),接著抵達霧臺社(ブタイ),終點是阿禮社(アデル),全長35.3公里。1970年代,曾修築三地門到霧臺、阿禮間的道路,為台24號省道,原日本時代的道路路基,已不復存在。其中又可以從霧臺往北抵達德文社(トクブン),路程約4.9公里,隔著隘寮北溪與德文社相望。目前,道路路跡不明,鮮少有人行走,橫跨在隘寮北溪上的吊橋已斷裂,無法通行。
4. 霧臺-大武道路:
昔日往大武的路可先抵達德文(トクブン),再下到佳暮,然後往上溯行到大武(ライブアン),也可以從霧臺直接下溪,最後抵達大武,目前此段道路幾乎全部變成鄉道。
5. 舊好茶-阿禮道路:
此道路為舊好茶通往舊阿禮的部落聯絡道路,入口位於舊好茶國小後方,目前從舊好茶走到阿禮,需要一整天時間,里程數不明。
路網沿途聚落與文化景觀
因為八八風災(2009),好茶居民已經集體移往禮納里部落,其舊社Kucapunga(即コチヤボガン)位於屏東縣霧臺鄉霧臺山西方、隘寮南溪北側,標高約為930公尺之山坡上,居民屬原住民之西魯凱族群,在清代曾以「加者膀眼社」稱之,是一個具有明顯階層社會制度、山林狩獵與耕作技能、祖靈信仰與祭儀文化的族群。目前Kucapunga舊社登錄為屏東縣定文化景觀。此外還有達來、筏灣等舊社。
【圖1】霧臺社路網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舊好茶部落入口的紅櫸木。(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3】紅櫸木樹附近的古道石階。(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4】舊好茶部落的石板屋。(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5】舊好茶部落望北大武山。(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6】舊好茶部落通往鄰近部落的古道。(鄭安睎拍攝,2009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