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越嶺道路修築背景
「合歡越嶺道路」東起於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西迄南投縣仁愛鄉霧社,穿過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其道路路線經歷過1914年(大正3年)因隘勇線進入太魯閣山區,而與原住民發生了最重大的「太魯閣事件」。今日所謂「合歡越嶺道路」實為合併多條道路而成,後來因立霧溪源頭有金礦,變成採金道路,最後又因軍事考量、東部開發、經濟發展的因素,戰後部分路段變成今日的中部橫貫公路。
「合歡越嶺道路」前身原是在太魯閣討伐戰之前,利用太魯閣族的部落聯絡、遷移之路徑,然後擴充為太魯閣討伐戰的軍需道路。戰役結束後官方修築了富士到塔比多(今天祥)的警備道路,也構築多條支線,包括托博闊、陶賽等支線。
道路修築始末
道路隨著「次高、タロコ國立公園」設置計畫影響下,官方決定修築台中州與花蓮港廳間的聯絡道路,1933年(昭和8年)6月22日,在花蓮街長宮崎花的主持下,「合歡越嶺道路」正式開工,7月從卡拉寶(カラボオ)開工,當時受限於連日大雨與寒氣的影響下,工程頗受影響,開鑿隊員分為3班,有警部1位、巡查部長3位、巡查13位、警手20位、阿美族20位、太魯閣55位,共計112人,7月6日第一班卡拉寶為起點完成了670公尺。7月31日,已從6,200日尺(約1,879公尺)往上開鑿至第一據點的警官駐在所,在9-10月預計會開鑿到8,000-9,000日尺(約2,424-2,727公尺),不過得要看雨的狀況而定。9月,開鑿至合歡山北峰附近的第二、三據點,天候已經日趨漸冷,原本預計到12月上旬開鑿6日里(約24公里),不過礙於寒冷天候因素,暫時中止開鑿工事。1934年(昭和9年)1月初,施工了將近6個月的「合歡越嶺道路」竣工,僅剩下一些路段需要補修,同月28日,在塔比多(タビト、今日天祥),舉行盛大的搜索隊解隊式,花蓮港廳廳長森萬吉、台北州警務課長瀨野尾等也列席參加。
1932年(昭和7年)此道從霧社分室開始,途中經過見晴、立鷹、追分、櫻ケ峰、合歡山、石門、合歡、關ケ原、畢祿、カラポオ、セラオカ、見晴、クバヤン、シキリヤン、タビト、ドヨン、合流、錐麓、バタガン、溪畔、アヨ、ブセガン等警察官吏駐在所。
近代調查與道路現況
1930年代起,立霧溪沿岸的太魯閣族也紛紛被集團移住到峽谷閣口以及沿著花東縱谷的北段,最遠被移到今萬榮鄉的紅葉村、卓溪鄉的立山村,原本山區舊社僅剩下大同、大禮部落仍有人零星居住。戰後,1960年(民國49年)5月,中部橫貫公路全段完工,取代了日本時代的大甲溪道路與合歡越嶺道路。
由於目前所有「合歡越嶺道路」,除部分路段,幾乎都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合歡山以西的路段,幾乎全和中橫霧社支線重疊。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了提高國人在境內的自然與人文遊憩品質,整修合歡越嶺道路殘存的「錐麓/巴達崗段」道路以及「綠水合流段」步道,這些路段算是整段道路裡維護最好的地方。
合歡山越嶺道路在原住民(尤其太魯閣族)歷史發展上,具有相當重要的轉折地位。楊南郡、王素娥受委託調查合歡越嶺道路,結案成〈合歡越嶺道路調查與整修研究報告〉(1986、1989),近年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楊南郡、徐如林出版《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2016),金尚德在《百年立霧溪:太魯閣橫貫道路開拓史》(2016)之後,更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出版《峽谷山徑二十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2017),《合歡山史話》(2019)等書。
【圖1】合歡越嶺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バダカン(巴達岡)警察官吏駐在所入口石階。(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3】日本時代霧社神社的參拜道。(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4】合歡越嶺古道(中橫霧社支線)。(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5】合歡越嶺道路錐麓段。(鄭安睎拍攝,2010年)
【圖6】霧社現景。(鄭安睎拍攝,2010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