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3
名稱
  • M
    知本越嶺道路
  • I
    魯凱族sapaia Cipunu
  • T
    知本 Ti-pún
    越嶺 Ua̍t-niá
    道路 Tō-lōo
  • J
    知本越嶺 ちほんえつれい
    道路 どうろ
  • E
    Zhiben Cross-Mountain Road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知本越嶺道路


道路修築背景

  「知本越嶺道路」,又稱「知本山越道路」、「台東-屏東間縱斷道路」。此道西起屏東縣三地門鄉,東迄台東縣知本鄉,原長度約127公里,通過西部排灣族與魯凱族,以及東部魯凱族與卑南族的傳統領域,其開鑿目的是總督府希望從大武山北側找尋一條通往台東的捷徑,並能通行汽車,以利東西產業發展。

道路修築始末

  1902年(明治35年)5月9日,總督府計畫調查從卑南經大南社,橫斷中央山脈,通往阿緱(今屏東)的電信路線。1910年(明治43年)5月,阿緱廳長與台東廳長連署向總督呈請勘查中央山脈橫貫道路最難開鑿之大南庄、隘寮溪之間的道路,即所謂的「阿卑線」。由於「阿卑線」為6條橫越中央山脈路線中,最有價值的一條,因此於同年12月官方再次調查,由蕃務本署野呂寧技師率領,組織阿緱-卑南間道路調查探險隊。台東與阿緱之間聯絡路線,調查過數次,都不甚理想,因此於1911年(明治44年)6月決定再次勘查,可見日本人對於此區域之重視。1927年(昭和2年)5月15日,經總督府標定路線後,11月進行踏查,12月著手開鑿,路寬6日尺(約2公尺),未來可拓寬為3間(約5公尺)。台東廳道路搜索隊於同年12月10日開始行動,由總督府土木局負責開鑿,隔年(1928年),屏東郡一端也開始開鑿,以拉拉加眼社為基點,計畫開到霧臺社,延長約3日里(約12公里),雇用石工45名、原住民80名,努力破碎沿路岩石,完工於1930年(昭和5年)初,原本為東部產業的發展,完工後則移給警務局管轄。

道路沿線駐在所

  知本越嶺道路東以台東廳的大南社(今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為起點),延伸到廳界總長有16日里32町(約67公里),高雄州從三地門為起點,共有約15日里(約59公里),全長約為126.38公里,坡度相當平緩,最高的標高只有4,200日尺(1,272.6公尺),開鑿十分容易。總督府警務局在東部新設置了5處警察官吏駐在所,原有台東警察署、知本溫泉兩處單位外,增設追分、見晴、深山、霧山、知本山,西部原有三地門、イラ、ブタイ、アデル等4處駐在所,又增設榛、霧頭山、松山3處駐在所。

道路現況

  此條道路通過西部排灣族三地門、伊拉、霧臺、阿禮等部落,東部則通過卡大地布、達魯瑪克部落,其中霧臺與阿禮仍保有不少排灣族傳統石板屋。戰後,1960-1970年代,知本越嶺道路曾被作為林道與採礦道路,台灣山岳界多以此道為前往攀爬霧頭山與大小鬼湖的必要道路。2009年(民國98年)八八風災後,道路完全中斷,從阿禮部落往東的路段幾乎無法通行,僅有少數獵人利用此道。

【圖1】知本越嶺道路路線圖。(鄭安睎提供)

【圖2】往台東綿延過去的知本越嶺道路。(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3】伊拉部落入口說明牌。(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4】遠眺霧臺部落。(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5】霧臺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堂。(鄭安睎拍攝,2009年)

【圖6】霧臺魯凱族的舊家屋。(鄭安睎拍攝,2009年)

 

參考文獻:
  •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