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7
名稱
  • M
    利有亨事件
  • H
    利有亨 Li-yû-hên
    戰事 chan-sṳ
  • T
    利有亨 Lī-iú-hing
    戰役 Tsiàn-i̍k
  • J
    リヨヘン戦役 せんえき
  • E
    Battle of Liyohen
族別
  • 2T 泰雅族 Tayal
  • 14Q 賽德克族 Seediq
分類
撰寫者

利有亨事件


緒論

  1908年(明治41年)4月23日,總督府為擴增樟腦、礦山、木材,以及墾地的開發利益,因而發動「大南澳隘勇線前進」的擴張行動。位於和平溪(舊稱大濁水溪)北溪支流布蕭丸溪上源左岸山區台地的Ryuhing(利有亨,或譯為流興)部落,其地理形勢正處於南澳山區通往蘭陽平原和東側海岸線的必經要道。日本軍警部隊進行大南澳隘勇線擴張、入侵南澳山區部落的時候,雖有部落畏於武器兵力懸殊而有順服的意願,但各個部落內部仍有族人持續採取遊獵狙擊戰術的型態進行反擊,其中位於險要關鍵位置的Ryuhing部落戰況尤為慘烈。最終結局是囿於彈藥不足、武力懸殊、生活物資匱乏的因素,以失敗告終,並為此後步入部族內部社會文化變遷的開端。

事件所涉民族及部落

  日本時代的大南澳隘勇線擴張入侵行動,涉及到南澳山區的Klesan(南澳群)系統下的各部落,依族系而言則涵蓋了泰雅族的Sqoliq(賽考列克)群、S’uli(澤敖利)群、Seejiq(賽德克)亞族的Teuda(都達)群。「利有亨戰役」所涉及的民族,即包括了前述S’uli、Teuda等群。

  Ryuhing(利有亨、流興)部落的創建者是來自眉原部落的泰雅族S’uli群的Mb’ala(馬巴阿拉)系統的Batu Nawi(巴都.納威),約在18世紀末葉與碧侯社的部落頭目Wasaw Payas(瓦思奧.巴亞斯)同時遷來。其後Batu Nawi持續率族人往和平溪流域北溪支流發展部落住區,後代子孫在和平溪北溪支流的布蕭丸溪上源左岸建立利有亨部落。在部落建立不久之後,有一支Seejiq族群的Teuda系統族人,由Temu Paras(鐵木.巴拉斯)從花蓮縣境內陶賽溪上游的Bagar部落遷入本部落。 

事件背景

  從1902年(明治35年)起,總督府將泰雅族南澳群和溪頭群的狩獵區域──大湖桶山區作為樟腦開採地區。隨著製腦地域的需要,探查山區路線,並建立清水溪隘勇線和溪南隘勇線,此時的宜蘭廳樟腦產量亦隨之達到高峰狀態。1904年(明治37年)後隘勇線持續擴張,分別在武荖坑、鳳紗山、屈尺-叭哩沙等地區設置。1908年(明治41年)的大南澳隘勇線擴張行動,即警察部隊與S’uli、Teuda等2個部落之間爆發的事件。

事件始末

  宜蘭廳在1908(明治41年)年4月23日派警部江口良三郎率領1,462名日警武力,發動大南澳隘勇線擴張的軍事行動。入侵部隊在羅東集結,沿著羅東溪挺進,從大南澳平原橫斷南澳南、北兩溪,採取南北夾擊的態勢壓制南澳群的山區部落。日警入侵部隊遇族人住區,就以砲擊轟炸,摧毀部落房舍,並與當地族人發生數波衝突。

  Ryuhing部落族人在警察部隊經過山腳、銅山等地,即將抵達部落時,憑藉沿溪一帶多斷崖的地勢天險抵禦迎擊,有一名指揮官被擊殺於斷崖上。1914年(大正3年),控制Ryuhing地區後,曾在遇難處設置一塊石碑來悼念。

事件後續及其影響

  南澳群的山區部落從1903年(明治36年)以來跟日本警察的衝突,以及被日警武力長期的封鎖、砲擊,在經濟物資消耗殆盡的困境下,已無力再反擊殖民武力,終在1908年(明治41年)的年底舉行繳械和解儀式。

  其後,Ryuhing部落駐在所警察誘勸部落族人下山移住,幾經協調,Ryuhing部落裡的S’uli群泰雅族人以下山後易染疾病為由,堅持繼續留居祖先居地。而Teuda群在1912年(大正1年)選擇位於小南溪南方、打狗溪右岸的四方林為移住地。1949、1968年(民國38、57年),四方林部落因遭到颱風洪水衝擊,在原部落位址附近遷建2次,目前的住區名稱為「自強新村」,族人仍習慣稱「四方林」,屬於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的行政轄區。

  住在Ryuhing部落的S’uli群泰雅族人,深受皇民化影響,原為抵抗激烈的部落,卻因一位在暴風雨的山區不慎墜落洪水而失蹤的泰雅少女,迅即轉身為響應軍國主義征戰動員而奉獻犧牲的愛國楷模。這就是發生在1938年(昭和13年)間,Ryuhing部落流傳到現在的「莎韻之鐘」的故事,迄今在Ryuhing山區舊部落內仍可見擺放鐘座的遺跡。

  Ryhhing部落族人從1953年(民國42年)後陸續下山移住,並於1958年(民國47年)間再遷離,在現今南澳北溪右岸與鹿皮溪合流處西北方一公里地建立住地,屬於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的行政轄區。

參考文獻:
  • 廖守臣,《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1984年。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理蕃の友(復刻再版發行)》,東京:綠蔭書房,1993年。本書有中譯本。陳連浚、黃幼欣、陳瑜霞譯,《理蕃之友 中文初譯本》(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年)。
  • 廖英杰,《宜蘭縣泰雅族部落史》,宜蘭:宜蘭縣史館,2023年。
  • 周婉窈,〈「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周邊波瀾〉,收於《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2年),頁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