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四林格(drake)社位於恆春半島港口溪中游右岸,四林格山東南面的山麓,海拔306公尺之斜坡,日本時代隸屬高雄州恆春郡恆春支廳管轄。四林格酋邦是由kiljimatj社和sinequqequt社等二社所組成,因該地盛產樟樹drakes,故統稱二社為draki(漢譯四林格)。此酋邦由pakaleva和tjukudr兩家酋長共管酋邦的政經事務。並和tatalivan(竹社)及padriyul(八遙)等酋邦為親緣關係。
四林格社事件是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實施「理蕃五年計畫押收原住民槍枝」的政策,引起四林格社不滿而武裝抗日的事件,屬1914年(大正3年)排灣族南蕃事件之一。
事件始末
1914年(大正3年)10月1日,四林格社酋長與有勢者參加高雄六龜里的「繳械會議」,會中日本人要求與會者回部落後,要把部落所有槍械繳至當地警察駐在所,否則將以武力攻擊部落。族人認為槍枝是守護部落,及防衛農作物不被大型動物破壞必須的用具,不願繳械。因此,假裝承諾卻在歸途中與南排灣族酋長們密商襲擊殺害當地警察駐在所。
10月12日,四林格社之社民10餘人,襲擊萬里得警察官吏派出所。自此,恆春支廳轄內大亂。
10月19日,四林格及附近各社之社民大舉扼制蚊蟀、恆春間道路,大展其聲勢。並縱火焚毀蚊蟀派出所、萬里得派出所,次日又燒毀四重溪派出所。
10月22日,龜山總長於是抽調枋山方面祐成、佐藤、松村部隊191名警視以下人員472名,編成數個部隊,進攻四林格社。
1914年(大正3年)10月24日至1915年(大正4年)2月14日,日軍警與社民持續交戰,雙方數次衝鋒陷陣,奮勇對抗,互不退讓,日軍警傷亡慘重甚至被迫撤退至安全地帶。尤其12月1日的交戰,雙方鏖戰了32小時,是四林格社事件最為激烈的戰役。
根據文獻記載,當日上午6時,以屋嘉比部隊為首的日軍警部隊,分別占領四林格社鞍部左右之高地及其背面配置掩堡,並在恆春之道路佈其守備線。不久,埋伏的社民突然從右側狙射,子彈如雨,巡查2名因而負傷。日軍警於是發射臼砲及機關槍加以反擊。整頓部隊後,屋嘉比部隊長將部隊分為先鋒、中堅、後陣來前進,即將到達鞍部時,社民據於左右陵線及築於對面高處之堡壘,劇烈地俯射日軍警。此時,中堅、後陣尚未至,日軍警均陷於孤立無援但仰攻對抗。上午8時30分許,日軍警相繼負傷多人。屋嘉比部隊長裹傷呼號指揮。社民奮力抵拒,毫不屈服。岡本部隊長據報得悉狀況,前來支援,俯射據於掩堡之社民。但社民未退卻。日軍警腹背受敵,因而巡查、搬運工多名傷亡。之前,上午8時,松山隊長自覺白日屢攻無效於是撤退,改以夜襲制勝。不久,日軍警部署完成後噤聲爬坡前進。社民察覺到日軍警的行蹤,不戰而逃。岡本、屋嘉比兩部隊號旗,則高高飄揚於四重溪南方山巔。時為12月2日上午2時。
交戰中日軍警進攻所到之處,焚毀房屋,踐踏田園,造成社民糧食缺乏,無所居住,生活困頓。於是在潘阿別勸說之下,1915年(大正4年)1月16日鴿派酋長下山歸順,但鷹派有勢者不願歸順,持續頑強抗日,於是日警嗾使漢民監視並希望活捉這些抗日分子。
根據四林格社耆老口述:抗日事件算是結束,但是當日沒有去投誠的人還有四個人:古流.架白白、殺西拿武、古流、只諾克。有一天,殺西拿武、古流、只諾克等三人帶著東西下山來換他們想要的子彈時,平地朋友(羅輝、尤財、阿義)準備了很豐盛的酒菜,請他們吃喝。事前平地將毒藥加入酒菜,片刻它們醉得不省人事,此時平地朋友就拔刀斬首三人的頭,帶去恆春警察局報案準備領賞,沒有想到日警要的是活人來判刑,因而無賞可得。
另一位耆老口述:日警知道還有一位未歸順的領導人物名叫古流.架白白,於是日警利用長樂村人來監視。有一天古流和夥伴到南仁打獵,當晚他們在山上過夜。早上五點鐘古流先回家。當古流到達「扒撒卡落」(現在南仁溪與八瑤溪會溪處),被監視他的平地人開槍射殺,他中彈時手握槍枝不放,同時跪下姿態。此時這開槍的平地人看此情形也不敢接近,尾隨他的夥伴到達現場時,看他那英勇的姿態,難過的留下眼淚……。
事件後續及影響
戰役從1914年(大正3年)10月12日起至1915(大正4年)2月6日,歷時有3個月餘,雙方交戰有19回,日本軍警、隘勇、搬運工等死傷有33人,原住民死傷則無統計。戰役最後在通事潘阿別的勸說之下歸順,其中抗日主帥sasinau(撒西拿武)及勇士kuliyu(古流)、cunuq(只諾克)、kuliyu tjapaipai(古流.架白白)等4人,頑強抵抗,始終沒有歸順,最後在日本嗾使及重賞漢人跟監之下慘遭殺害,英勇犧牲,因此,四林格事件也稱為「撒西拿武事件」。
事後,日警役使社民在該社的上方興建戰役犧牲的日軍警之紀念碑,並要求社民行禮膜拜。同時徹底地進行同化工作。戰後,2005年(民國94年)四林格社區發展協會規劃,在日本紀念碑的左後方興建了4位不願歸順日本的抗日分子的四林格事件紀念碑,供人憑弔。
【圖1】日本搜索隊攀崖前進。(資要來源:《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2期(1914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PDM))
【圖2】打狗碼頭迎接恒春方面日本搜索隊員。(資料來源:《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7期(1915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PDM))
【圖3】臺南廳下出征應援隊員凱旋返抵臺南停車場。(資料來源:《臺灣寫真帖》第7期(1915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PDM))
【圖4】四林格酋邦勇士戰魂紀念碑,右是日軍警戰死忠魂碑,左是四林格事件紀念碑。(陳秀珠拍攝,2023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