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新武路蕃務官吏駐在所事件」指1914年(大正3年)12月6日,位於台東新武呂溪與大崙溪匯流口處的新武路蕃務官吏駐在所(今台東縣海端鄉海端村新武部落),遭當地布農族戰士襲擊的事件。時值第5任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完成「理蕃事業五年計劃」,將剩餘款用於實施南部原住民族槍械扣押沒收作業期間。由於當年度1月曾發生霧鹿事件,死傷者遍及流域各地,造成區域局勢不穩;加之日本人沒收槍械、取締私營交換業者,企圖斷絕對外貿易的可能,而使往後數月以新武呂溪流為核心,以北花蓮清水溪、大分地區,及中央山脈以西荖濃溪上寶來一帶,陸續發生對日本警察據點的襲擊行動。
所涉民族
新武路(Samuluh,又寫作新武鹿、新武呂)所在地位於台東卑南溪上游──新武呂溪與大崙溪匯流口一帶,清國時期稱為「大崙坑」。截至19世紀為止,新武呂溪、大崙溪兩岸集水區皆為布農部落,本事件所涉及民族,也以布農族郡群、巒群的族人為事件發動者,特別是新武呂溪上游霧鹿(Bulbul)、利稻(Litu)等郡群古老大社。不過依《理蕃志稿 第3編》(1921)〈新武路方面民情報告〉指出,居住於花蓮富里地區公埔、大庄的庄民(以平埔族人為主)多有與布農族人進行交易,不排除事件與之有關。
事件背景
本案與霧鹿事件後地方局勢不靖、槍械扣押沒收作業,與私營貿易取締限制有極大關聯性。1913年(大正2年)1月,經台東廳長能勢靖一主導促成布農族人與平地各庄社保甲委員代表(包括新七腳川社)和解商談,但3-4月間沿山麓地帶台車線仍頻繁發生相互仇殺事件,致台東廳提交〈高山蕃處置二關スル意見書〉,最終導致1914年1月日本人對參與集會的布農族人發動攻擊「霧鹿事件」,改變了原本日本人作為中介調停者的角色。
其次,自「理蕃事業五年計劃」完成之際,總督府將理蕃費剩餘款用於針對南部原住民族槍械扣押沒收作業。1914年(大正3年)8月核定《施武郡蕃銃器押收搜索隊編成計畫大要》,由中央山脈兩側包圍南部布農族地區以利作業實施;同時也對大南社(今台東縣卑南鄉達魯瑪克部落)、巴塱衛(今台東縣大武鄉)等魯凱族、排灣族地區進行槍械扣押,12月新武路蕃務官吏駐在所事件當時,駐在所警務人員正支援巴塱衛作業,致地方防務空洞釀成本案。
事件始末
依《理蕃志稿 第3編》〈臺東廳新武路蕃務官吏駐在所蕃害事件〉紀錄,1914年(大正3年)12月6日當日上午9時許,有布農族人60餘人襲擊駐在所,該所因支援巴塱衛槍械扣押作業,僅有巡查佐藤幸三郎、巡查捕Salizan(布農族人)留守,佐藤氏當場死亡,Salizan則在距駐在所300多公尺處遭傷害。兩人之配槍,駐在所軍械庫村田式槍械40鋌、彈藥400發,及服裝、糧食等後勤裝備皆被取走,駐在所則被燒滅。
該所工友午後2時自里壠(今台東縣關山鎮)派送公文返回駐地時,發現駐在所已毀,立即下山通報,台東廳長據報後責成蕃務課長井野邊幸如處置,派遣岩村警部率領巡查15員至現地搜索善後,僅見佐藤氏遺體及若干燒毀槍枝。井野邊課長召集大崙溪兩岸頭人聚集於臨時駐在所偵訊,獲悉襲擊者乃霧鹿利稻地區人士約60人,且可能受公埔地區走私業者的煽動等情報。當日召回ラクラク駐在所(Daq-daq,今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境內)、ハビ駐在所(I-avi,今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境內)警備員駐紮於新武路臨時駐在所,闢建掩堡陣地。
12月18日清晨,炊事工及出役原住民隊伍遭襲擊,井野邊課長與德安警部補、巡查21人與之接戰,上午11時半結束,巡查前田喜八、柳山茂陣亡。台東廳獲報再派岩村警部率巡查12人、志賀警部補率壯丁20人;花蓮港廳亦派杉山警部率一隊前往支援。指揮部移往新武呂溪與清水溪交匯處,同時命令網綢駐在所(今海端鄉錦屏村境內)警備員撤往新開園(今池上鄉)、マハブ駐在所(Mamahav,今海端鄉海端村境內)警備員撤往里壠,協調網綢社頭人前往深山勸喻歸順,但發動襲擊之族人遭拒。20日井野邊課長回報,監視範圍局勢已靜,但承認輿情掌握失度,造成重大傷害,建議儘速於里壠與北絲鬮(今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一線配置百員警察官吏的隘勇線進行封鎖。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12月11日,阿緱廳上寶來駐在所(今高雄市六龜區境內)遭襲擊,攻擊者據傳也是台東廳霧鹿社族人所為。12月20日,即井野邊課長回報當日,花蓮港廳也發生了霧鹿社與一阿比社(I-avi,今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境內)聯手襲擊清水蕃務官吏駐在所(今花蓮縣卓溪鄉境內)事件;22日,霧鹿社族人襲擊里壠庄北方德高班寮(今台東縣關山鎮德高里),日本腦丁遭殺害,台東廳趕派巡查、警手至里壠庄戒備,但仍頻生襲擊事件。在南中央山脈兩側不斷擴大的武裝襲擊,最終在幾個月後的1915年(大正4年)4-5月間,花蓮的喀西帕南、大分地區也展開大規模的抗日行動。日方就連續事件,最終採納井野邊課長建議,於北絲鬮溪至花蓮港廳界設置複式通電鐵條網進行封鎖,沿線設置警備線與駐在所,整合里壠、新開園、鹿野等區,升格為里壠支廳,增加警備人員編制。
相關研究概況
施添福於2000年(民國89年)「東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地域社會與警察官空間:以日治時代關山地方為例〉主題演講,指出日本時代東台灣所展現的,以警察體系為焦點的地域社會特性。2022年,謝博剛博士論文〈中介著的視點:卑南溪流域布農族地區近代社會影像誌(1880-1950)及博物館再現〉,則進一步就里壠支廳、關山郡下布農族地區的近代史發展,進行了歷史結構式的行動者視野研究。
【圖1】扼守出入新武呂溪的新武路。(謝博剛拍攝,2021年)
【圖2】大崙溪與新武呂溪交匯處。(謝博剛拍攝,2021年)
【圖3】日本時代新武路神祠遺構,現為部落祭典場。(謝博剛拍攝,2020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