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田福太郎,《未開社会における法の成立》(未開社會中法的成立),岡山:岡山大學法經學會,1957年。
研究背景
法學者增田福太郎戰前在台北帝國大學擔任助教授,研究台灣原住民社會的婚姻制度、權力與社會制度等,戰後則以台灣原住民的資料為主要依據,對「未開法」的成立與特質進行體系化的論述,其內容即為當代所稱的法人類學的研究。
全書內容與價值
本書首先介紹以「未開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古典人類學的各種學說,再以台灣原住民的氏族制、階級制、紛爭調解、制裁、性習慣、財產、違背契約等,全面分析考察各類問題的具體事例,總共230餘項,最後對禁忌說、復仇說、制裁說等既有的「未開法」學說做出批判式的總結。
增田在此所提示的例子大部分是自己對台灣原住民族全體族群所進行的實地調查(口述資料),其他部分則是從《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全8冊)、《蕃族調查報告書》(全8冊)等等日本政府的調查報告書和文獻中,選出的可分析的例子。
增田對收集的資料中,有不少對理解當時的原住民社會極具參考價值。特別是第三章「犯行と制裁の諸相」中所舉出的,殺人和傷害等犯罪、近親婚姻、違反男女在性上的禁忌等等,觸犯的制裁的事例,這是在其他領域的研究中鮮少觸及的問題。這使得本書在獨創性和資料的價值上獲得高度評價。
增田的研究價值
從當前關注領域多元的法人類學來看,增田以法規範和法慣行、偏差和制裁為核心的靜態描述,難免給人老派研究的印象。此外,他的論述只依據對紛爭及其處理過程的口述資料,這種研究方法的侷限也確實存在。可是,在戰前以獨特的觀點進行調查,並在台灣原住民民族誌中開闢法研究的領域,其貢獻無庸置疑。這項研究在日本法人類學研究史上,應獲得適當的歷史地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