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台湾考古誌》(台灣考古誌),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79年。本書有台北武陵出版公司出版中譯本《臺灣考古誌:光復前後時期先史遺跡研究》(1990)。
全書內容概述
本書是戰前任職於臺北帝國大學、戰後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的金關丈夫,以及戰前任職於台灣師範學院、戰後同樣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的國分直一,兩人從戰前到戰後在台灣進行的,從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遺址調查研究成果的彙編。因為國分在本書後記所整理的書目資料略為混亂,以下按照出版先後順序排列如下:
金關丈夫,〈覚え書〉(備忘錄),《臺灣時報》第220號(1938年),頁41-48。
金關丈夫〈台湾先史時代に於ける北方文化の影響〉(台灣史前時代受到北方文化的影響),《台湾文化論叢》第一輯(東京:清水書店,1943年),頁1-16。
國分直一,〈有肩石斧・有段石斧及び黒陶文化〉,《台湾文化論叢》第一輯(東京:清水書店,1943年),頁17-45。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臺中縣營埔遺跡調査豫報〉(陳奇祿、宋文薰譯),《臺灣文化》第5卷第1期(1949年),頁29-34。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臺灣先史時代靴形石器考〉(張樑標譯),《人文科學論叢》第一輯(台北:台灣光復文化財團,1949年),頁73-100。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臺灣考古學研究簡史〉(陳奇祿、宋文薰譯),《臺灣文化》第6卷第1期(1950年),頁9-15。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台湾先史考古学における近年の工作〉(台灣史前考古學近年的研究動向),《民族學研究》第18卷第1・2號(1954年),頁67-80。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小琉球嶼に於ける先史遺跡〉(小琉球島上的史前遺址),《農林省水産講習所研究報告‧人文科学篇》第二號(1957年),頁41-46。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台湾東海岸卑南遺跡発掘報告〉,《農林省水産講習所研究報告‧人文科学篇》第三號(1957),頁47-65。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多和田真淳、永井昌文,〈琉球波照間島下田原貝塚の発掘調査〉,《水産大学校研究報告‧人文科学篇》第9號(1964年),頁1-13。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基隆湾沿岸における考古学的調査〉(基隆沿岸考古學調查),《水産大学校研究報告‧人文社会学科篇》第11號(1967年),頁29-36。
另外還收錄以下未發表的原稿以及新稿: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台湾先史時代生活図譜」解説〉(1946年10月)。
金關丈夫,〈国分先生行状絵巻〉(國分先生事蹟圖卷)(1948年10月28日)。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台湾先史時代における大陸文化の影響〉(台灣史前時代受中國大陸文化的影響)(1948年12月完稿)。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靴形石器追考〉(新稿)。
國分直一,〈「国分先生行状絵巻」時代回顧〉(新稿)。
本書的重要性
本書將當時有佚失之虞的調查紀錄彙編成冊,深具意義。它是解讀台灣考古學黎明期的重要著作,其中對台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的討論,並未止步於台灣內部的比較,也論及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的關係。
卷首圖版所刊載的金關〈国分先生行状絵巻〉以及補充說明的〈「国分先生行状絵巻」時代回顧〉,儘管語帶幽默,卻也是說明戰後考古學者留用台灣的重要資料。
在這些論述中,各章在討論考古資料的同時,作者也分別指出與台灣原住民族物質文化之間的關聯。各章之論述如下:
〈台灣考古學研究簡史〉布農族石器;〈基隆湾沿岸における考古学的調査〉凱達格蘭族陶器;〈台湾先史考古学における近年の工作〉卑南遺址出土石器、石造家屋,以及pangcah(阿美)族的石杵、家屋;〈台湾東海岸卑南遺跡発掘報告〉卑南遺址出土的陶器和阿美族祭器dewas,同遺址出土的製作陶器用的石器和阿美族、雅美族同樣的工具;同遺址出土脫穀用的石器、阿美族的石杵,同遺址的石造家屋、阿美族與排灣族的家屋,pangcah(阿美)族的木棺與東海岸遺址發現的箱式石棺;〈臺灣史前時代靴型石器考〉布農族的除草工具、排灣族的靴型鐵器;〈覚え書〉中的排灣族戒指;〈琉球波照間島下田原貝塚の発掘調査〉比較波照間島出土石器和雅美族石器的相似。
以上內容不僅顯現本書對台灣各地遺址和遺物的研究意義重大,對於台灣原住民的物質文化研究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本書在1990年出版了中文版,受到台灣後進研究者的廣泛閱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