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本延人、瀬川孝吉、馬淵東一,《台湾の民族と文化》(台灣的民族與文化),東京:六興出版,1987年。
成書背景
本書是日本統治時期作為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者第一人者的宮本延人、瀨川孝吉、馬淵東一等3人的鼎談之文集。宮本和馬淵所屬於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從事考古學、民族學調查和研究。瀨川任臺灣總督府理蕃課勤務,在從事農業相關工作與植物研究之外,也關注原住民族的生計、物質文化,並搜集其生活用具。
三人鼎談是在1986年3月進行,待一年後才出版。由社會學者大川正彥、社會人類學者馬淵悟、考古學者米澤容一擔任編輯。
全書章節概述
全書構成具多樣性(variety),總共五章,從調查的回憶開始,論及日本的台灣統治政策、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史等相關問題。特別是第四章,當時正好訪日的宋文薰院士(時為國立台灣大學教授)參與座談,論述台灣考古學的發展,呈現出連結過去與現代的觀點。在卷末,編輯精要地整理了當時台灣的整體狀況,並解說考古學、人類學。
本書的重要性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解說,總述日本統治時代台灣民族學和考古學中的原住民族研究,以及第五章所提出的今後展望,不只能引起一般讀者的興趣,對有志於台灣研究者也能提供有用的資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三位與談者分享的寶貴經驗,包括之後成為台灣原住民族人類學研究基礎的《台湾高砂族系統所属の研究》的著述過程,伊能嘉矩等人將賽夏族(當時記載為アムトゥラ族)先分類為平埔族、後來又歸為「生蕃」或是「高砂族」的變遷觀察,以及當時日本人和台灣原住民日常相處互動的樣子。這是三人在台灣原住民族生活型態大幅變化以前,與之寢食與共、從各種角度深入觀察其文化、歷史的真實見聞。
這些較難以論文呈現的短篇資料,對後進研究者解讀當時資料,提供不少的幫助。而且,本書所附、來自瀨川的照片,作為影像記錄也有相當高的價值。
然而,鼎談時的發言於書中並未加以潤飾,雖然使讀者更有臨場感,但使用「蕃人」而未加注釋的行為,可能會被解讀為殖民主義的表現。此外,平埔族分類圖的錯誤呈現方式,也是編輯未能妥善處理的部分。而或許是受三位學者各自專業領域的影響,與語言學相關話題明顯少於民族學、考古學,這點十分可惜。考量馬淵精通於原住民語言,若能包含更多此類主題,或許會更為完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