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21
名稱
  • M
    《馬淵東一と台湾原住民族研究》(馬淵東一與台灣原住民族研究)
  • I
    阿美族Mayin Tongi han Taywan Yincumincu yinciw
  • H
    馬淵東一 Mâ-yên-tûng-yit
    lâu
    台灣 Thòi-vân
    原住民族 ngièn-chhu-mìn-chhu̍k
    研究 ngièn-kiu
  • T
    馬淵 Má-ian
    東一 Tong-it
    hām
    台灣 Tâi-uân
    原住民族 Guân-tsū-bîn-tso̍k
    研究 Gián-kiù
  • J
    馬淵東一 まぶち
    とういち
    台灣原住民族
    研究 たいわんげんじゅうみんぞく
  • E
    Mabuchi Tōichi and the Study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馬淵東一と台湾原住民族研究》(馬淵東一與台灣原住民族研究)


笠原政治編,《馬淵東一と台湾原住民族研究》,東京:風響社,2010年。

成書背景

本書是為紀念馬淵東一誕辰100年所舉辦的學術論壇(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馬淵東一的學問與臺灣原住民研究」,2009年)及相關研究會的講演與發表而編輯的論文集。作者群為9位日本研究者,他們基於各自的專業領域以及與馬淵的交流,對馬淵東一在台灣原住民族研究上的貢獻進行探討。

本書的構成包括:概述本書出版經過及馬淵研究歷程的〈序文〉(笠原政治)、〈刊行感言〉(馬淵悟),接著是9篇論文與資料(馬淵東一主要著作與簡略年譜)。

雖然本書沒有明確劃分「章」或「部」,但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一,由松園萬龜雄、小川正恭、笠原政治等3人探討馬淵的研究風格及其對學術史的貢獻;二,森口恒一、野林厚志、山田仁史聚焦於馬淵在社會人類學之外的學術交流與貢獻;三,石垣直、宮岡真央子、原英子根據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的視角,評價馬淵的學術成就。

全書內容

松園在論文中,回憶在東京都立大學接受馬淵指導的經歷,並談及當時馬淵的學風。透過對《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相關的民族史調查,作者指出馬淵雖然與歷史主義、搶救人類學(Salvage Anthropology)有所關聯,但同時也對結構功能主義產生共鳴,並堅持實證主義的研究立場。對此,作者稱其研究風格為「健全的折衷主義」。小川的論文則指出,馬淵在《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的調查中,試圖在歷史主義、廣域式調查的方法之中,與他個人所關心的功能主義、集約式調查之間取得平衡。儘管受到種種限制,但馬淵仍在進行廣域調查的同時,根據其成果中所顯現的族群差異與地域差異等「落差」,發展出一套用以思考社會變遷的獨特方法。笠原的論文則以《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為中心,細緻追蹤馬淵的研究軌跡。馬淵在該書中撰寫了四分之三的篇幅,對全書的完成貢獻甚大;後續論述中,他也嘗試進行更具客觀性的民族史描述。不過,《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中分類標準尚有模糊之處,仍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森口的論文,聚焦於馬淵在語言學領域中的社會人類學貢獻。以布農族的「山話」與「忌避敬語」為例,這些語言學上的解釋是建立在馬淵對社會結構的分析基礎之上而開展的。野林的論文則論述馬淵與台灣原住民族物質文化的關係。馬淵早期在日本民族學界對物質資料的蒐集與展示有重大貢獻。據說他將蒐集文物視為民族學調查的附帶工作,且將物質資料當成說明親屬關係或族群關係等主題的資料。山田的論文則探討馬淵與荷蘭民族學的密切關係,並以3重面向進行分析:1. 馬淵對荷蘭習慣法研究的興趣,2. 從東南亞整體視角來理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文化史研究,3. 荷蘭結構人類學對馬淵的「母系親屬的靈性優位論」的影響。

石垣的論文將馬淵的研究定位於2000年代初期的布農族研究史中,重新檢視其學術意義。他高度評價馬淵所展現的幾種研究態度:重視當地語言與當地邏輯、致力於透過比較研究將理論普遍化、關注當地社會的多樣性與差異;但石垣的研究也指出,馬淵對社會變遷關注不足,同時漠視殖民統治。宮岡的論文則聚焦於馬淵對鄒族的研究,並探討其研究的實用性。宮岡指出,馬淵於1930年代所提出的傳統集團解體與地緣集團形成的社會變遷觀點,對當代鄒族社會的理解依然有效。同時,「咒術性・宗教性土地所有權」的概念,有助於理解鄒族自身對歷史與傳統領域的認知。原的論文則從馬淵著作中表記阿美族名稱的變遷,探討其對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視角的演變。原指出,從最初使用的「アミ族」(阿美族)標記,轉變為以自我所屬集團為中心的自稱「パングツアハ族」(Pangcah族),正好與馬淵開始轉向知識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並開始重視「土着文化に内在する論理」(在地文化內涵的邏輯結構)的時期相互重疊。

全書的重要性

綜合上述,本書是一部能從多方面了解馬淵東一在台灣原住民族研究中的貢獻,及其研究的當代意義的著作。馬淵具備卓越的語言能力與國際視野,規劃出廣闊尺度的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同時又堅持關注實地調查中顯現的社會不均質性與「偏差」等細節。透過本書,能夠充分理解馬淵研究的雙重特質,以及多元發展與應用其研究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