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閱人數:18
名稱
  • M
    《首狩の宗教民族学》(獵首的宗教民族學)
  • I
    阿美族solyi te congcyaw mincusiy
  • H
    獵首 Lia̍p-sú
    ke
    宗教 chûng-kau
    民族學 mìn-chhu̍k-ho̍k
  • T
    獵首 La̍h-siú
    ê
    宗教 Tsong-kàu
    民族學 Bîn-tso̍k-ha̍k
  • J
    首狩 くびがり
    宗教民族學 しゅうきょうみんぞくがく
  • E
    The Religious Ethnology of Headhunting
族別
  • 21PAN 泛族群 Pan ethnic groups
分類
撰寫者

《首狩の宗教民族学》(獵首的宗教民族學)


山田仁史,《首狩の宗教民族学》(獵首的宗教民族學),東京:筑摩書房,2015年。

成書背景

本書的重要性在於,從宗教民族學的視角,探究被認為早已消失的獵首行為,背後所蘊含的精神上的深層意識(精神的古層)。在以德國與奧地利為據點的文化圈學派中,有一種學說認為,整個南島語系地區的存在一種他界觀與世界觀:唯有通過獵首行為,才可以刺青(文身、イレズミ),從而獲得祖先的認可、通往彼岸世界。本書作者山田仁史(1972-2021)是一位宗教學者與文化人類學者。在本書中,他以其師大林太良為首,結合了包括延森(Adolf E. Jensen)在內的文化圈學派長期關注的議題——獵首、農耕儀式與死後觀之間的關係,並在現代研究趨勢與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對這一主題進行深入而廣泛的探討。

全書內容

本書的特色在於對東南亞與台灣原住民族的章節內容極為豐富。序章探討了獵首與日本歷史文化的關係,以及現代世界中的獵首事件。第一章說明何謂宗教民族學。第二章從跨文化的視角,整理獵首的研究史,以及獵首、頭骨、食人(cannibalism)之間的關係。第三、四章分別分析東南亞與台灣原住民族的獵首文化。最後一章則從農耕、神話與象徵主義的觀點出發,根據文獻探討「為何有獵首的必要」這一問題。

根據作者的整理,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獵首行為中,存在著共通的精神背景。包括:作為帶來豐收的農耕儀式;作為男子被認可為成熟個體,並作為結婚前提的成年儀式的意義;只有進行過獵首的人才能在死後獲得幸福的死後觀;為死去的首領在來世準備奴隸;以及作為鞏固建築的「人柱」等觀念。此外,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獵首文化,作者認為雖與東南亞有共通之處,但整體而言,其主要特徵是與農耕儀式的關聯性更為牢固。

第四章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的獵首文化,首先從研究史的回顧展開。作者將有關台灣原住民族獵首的研究史劃分為5個時期。第一期是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的初期階段。第二期則是在獵首習俗已逐漸趨於減弱的情況下,於20世紀初編纂完成的《蕃族調查報告書》、《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等共16冊資料中,將與獵首有關的習俗加以彙整的時期。第三期是1920-1930年代,以台北帝國大學為中心的日本研究者展開調查研究的時期。跨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進入第四期,則是由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導對台灣原住民的調查研究的階段,同時也是獵首記憶逐漸成為禁忌的時代。第五期則是自1990年代以降的研究,嘗試重新理解獵首在過去原住民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例如,在歐美學界,有研究將賽德克族的獵首視為一種政治力量角力的場域,也有論文探討獵首與舊時卑南族社會中年齡組織制度的深刻關聯。而本書的立場,也可被視為承襲第五期研究脈絡的成果之一。

接著,作者參考了西班牙語、荷蘭語、漢籍資料、日本語文獻等,跨文化且詳細地探討各族群的獵首過程、戰死者的葬法、裝飾品和藝術圖騰之間的關聯(包含刺青、木雕等)。作者的指出,台灣原住民族之間的獵首文化雖有許多共通之處,但也存在差異。作者將其區分為「頭骨架型」與「集會所型」兩種類型。「頭骨架型」主要出現在擁有完善頭骨保存設施的泰雅族與排灣族。這兩個民族的特色,是頭骨架的完整,以及獵首者會得到表彰功績的刺青。尤其泰雅族的獵首文化,與「唯有完成獵首並刺青的男子才能前往彼岸世界」這一觀念有廣泛的連結。

另一方面,在鄒族、卑南族、阿美族中,具有與年齡階級組織制度相連結的、完善的集會所制度,這些集會所同時也是青年團體的居住空間。這些族群的男性年齡階級組織制度與獵首之間,有著強烈的關聯。「集會所型」的社會中,許多出草的行為發生在年齡階級組織晉級儀式的時期。然而,作者指出,卑南族、阿美族對於頭蓋骨的保存並不熱衷。此外,布農族不刺青,也未顯現出將死後觀與獵首行為連結的信仰,因此難以完全納入上述兩種類型之中。

全書的價值

本書以大量多語言文獻為論述基礎,並附有一篇短短的後記。根據後記,作者撰寫本書的動機源自於他在京都大學大學院人間・環境學研究科主修民族學,並開始研究台灣原住民族後,對獵首產生了興趣。後記中寫道:「我喜歡與眾不同的事物。……正是在這些事物中,能找到了解人類本質的線索。」由於作者於2021年突然辭世,本書最終成為他的代表著作,令人惋惜。

參考文獻:
  • 古野清人,《高砂族の祭儀生活》古野清人著作集1,東京:三一書房,1972年。
  • 岡田謙,〈首狩の原理〉,收於《未開社会の研究》(東京:弘文堂書房,1944年)。
  • 大林太良,〈東亞・東南アジア・オセアニアの文身と他界観〉,收於金関丈夫博士古希記念委員会編,《日本民族と南方文化》,東京:平凡社,1968年。
  • 李子寧,〈泰雅族的馘首文化〉,收於阮昌銳、李子寧、吳佰祿、馬騰嶽,《文面・馘首・泰雅族文化―泰雅族文面文化展專輯》(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1999年)。
  • Simon,Scott.Politics and Politics and headhunting among the Formosan Sejiq: Ethno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ceania 82 (2), 2012, pp.16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