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次逢坂事件發生於1921年(大正10年)12月17日,為台東新武呂溪流域布農族人針對日本警備道路開闢工程的襲擊事件,造成日警高級人員傷亡。本事件與深入新武呂溪流域內部的新設警備線有關,也與花蓮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托西佑事件(1921)有所牽連,是著名的布農抗日領袖Lamata Sinsin(拉馬達星星)與日本的直接衝突,雙方的和戰關係延伸至1932年(昭和7年)的大關山事件(又稱檜谷事件)後,Lamata Sinsin遭牽連被祕密處決後方止。
所涉民族
本事件所涉及民族,為居住於台東新武呂溪上游的布農族人,而發動襲擊的領袖Lamata Sinsin則為布農族郡群人。
事件背景
因應1914-1915年(大正3-4年)間花東布農族地區蜂起的襲擊事件,台東廳新設「里壠支廳」因應警備需求,並由台東至花蓮中央山脈山麓地帶設置了近百公里的警備線,並以綿密的警察據點與通電鐵條網封鎖山區。1917年(大正6年)3月,總督府召開「南蕃協議會」,決定採取經濟封鎖與武力威嚇並行的方式控制布農族人。同時再以深入山區的橫斷警備道路,掌控地方局勢,由此於八通關、關山、內本鹿等布農族主要生活的流域空間,陸續展開新設警備線工程,大量警察與人伕隊進入布農族領域。
事件始末
依《理蕃志稿 第5編》(1938)〈新武路、逢坂間二於ケル搜索分隊長等ノ蕃害〉記錄,1921年(大正10年)12月17日清晨,擔任新武路-薩庫薩庫(Saksak)新設道路開鑿搜索隊第二分隊長原新次郎警部與巡查部長備後一馬,由新武路駐在所出發前往逢坂段執行道路巡查勤務時,於距離逢坂駐在所約500公尺處遭遇布農族人伏擊。13人襲擊隊由Lamata Sinsin率領,原新次郎警部當場中彈身亡遭馘首,佩刀也被一併擄走;而位於原警部後方約200公尺的備後一馬巡查部長,則不慎由斷崖墜下新武呂溪身亡。事件發生後,逢坂駐在所的警察,因聽聞槍聲後立即回報搜查隊本部,由隊員趕赴現場善後。日本政府隨後展開調查,認定襲擊者為來自伊哈諾班地區的布農族人Lamata Sinsin等人。
事件結果與後續影響
為控制新武呂溪流域布農族人,而修築自タハミ分遣所(Tahami)通往新武路新建道路,本路於1921年(大正10年)5月21日開工,於7月24日完成道路修築及駐在所興建工程,其中新設鈴鹿、逢坂、新武路3處駐在所,原新武路分遣所更名為池上分遣所。10月24日續由新武路延伸通往Saksak高地(サクサク),新設道路及駐在所工程,為因受本案影響,原訂當年底完工期程推遲至翌年3月。
此外,由於本案對日方高級警察人員造成傷亡,領袖Lamata Sinsin因而成為日本政府重點掌握目標,多次嘗試進行談判,要求謝罪並歸還相關遺物,然涉及其在托西佑社事件(1921)喪生之「從弟」(堂弟或表弟)Dahu(達虎)遺骸歸還,而始終未能取得共識。
相關研究概況
本事件雖無研究專著,但謝博剛曾以卑南溪流域布農族地區近代史研究為題完成學位論文,其內容涵蓋與本案相關的區域歷史結構及過程。
【圖1】正中央山頭為薩庫薩庫高地(Saksak),修路工程受本案牽連推遲,後完成路線並設置砲台。(謝博剛拍攝,2021年)
【圖2】位於逢坂與新武之間的道路,即第一次逢坂事件發生地。(謝博剛拍攝,2025年)
參考文獻: